本报讯(记者卢义杰)“中国不是只提供廉价劳动力的。”9月11日,第二届中美欧青年精英交流项目活动在北京城市学院举行,该校校长刘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欧美有悠久的制造业历史,一些国家对中国制造的印象是“民工、代工、普工”,技术都是偷来的,而这样的局面应该改变。
该项目为期10天左右,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组织、中国国际交流协会承办,将通过各种平台展示中国文化。昨天是活动首次走进中国高校。记者发现,与以往大型国际交流通常在注重学术的研究型大学举行不同,此次活动选择的是民办应用型大学,偏向职业技能和实践领域。代表团参观了数控技术、汽车工程等专业实训楼。
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助理叶映芳介绍,这些设备以往在中职、高职教学使用较多,但如今,应用型本科也开始强调教学与一线生产相结合,少数学校甚至尝试建立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相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看到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外国朋友比较惊讶”。代表团成员还观摩了武术、京剧、书法、国画、剪纸、面人等中国传统文化表演,并现场体验制作面塑。
刘林表示,外国通常对中国应用型大学不了解,以为中国制造都是“粗制”。其实,中国在培养高技能人才领域也有好的教育模式,对中国制造的成见应该改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