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张林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3/30 23:01:02
选择字号:
红脸之后有反思:“吵吵”转基因有意思吗

 

“吵吵”转基因有意思吗?

■记者 倪思洁 张林

“说句老实话,你有什么资格跟我谈黄金大米的科学问题呢?”

“你学过播音主持吗,你有什么资格跟我争论呢?你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科普啊?”

说上一句话的,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教授卢大儒。作出下面一句回应的,是央视前著名主持人崔永元。

又是一次舌战。3月26日晚,崔永元参加了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组织的“新闻大讲堂”,并发表题为《班门弄斧转基因》的演讲。在演讲的提问环节,崔永元与卢大儒发生了口舌之争,现场气氛一度变得紧张躁动。事发后,论坛上不少帖子称“崔永元复旦讲‘反转基因’遭教授‘砸场’”。

其实,不只是转基因,很多涉及伦理问题的科学技术,都会引来科学家与公众特别是一些科学家与公众人物的冲突,比方说核电技术、干细胞技术等。当科学撞上舆论,科学家该怎么办?公众人物应该怎么办?公众又该怎么办?

事件回顾:17分31秒的交锋

3月26日晚之前,卢大儒恐怕很难预料到,自己会因为一段发言而“火”了。

“今天晚上我校新闻学院邀请了著名主持人、反转人士崔永元作与转基因相关的报告,等我赶到时已经到了提问环节。”3月26日当晚事发之后,卢大儒在微博中回忆。

多次举手之后,他获得了一次提问机会,并开始和崔永元围绕着转基因的科学和伦理问题展开争论。

“我多年前推动我们生命科学院成立伦理委员会。这些问题上,知情、同意是一个最大的问题。黄金大米其实本身最大的问题就是程序问题、伦理问题。但这些问题跟转基因混为一谈,那将会使转基因更加的妖魔化。所以我希望……”卢大儒要表达的是,转基因如果有产生隐患的可能性,问题也应当聚焦在伦理和操作规范层面,而不是转基因的科学性方面。

不过,这段话很快就被崔永元打断了:“呃,对不起,这位老师,什么叫‘混为一谈’?我没听懂。”

当二人就黄金大米的具体事件进行讨论时,崔永元反问卢大儒“湖南的黄金大米里,究竟转了几个基因”。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卢大儒一时语塞,没能迅速地给出一个明确的数字。

“你这样的老师教出这样的学生,一点都不奇怪!你还研究科学伦理呢?”崔永元说。

你一言我一语中,双方音调越来越高,话语逐渐激烈,现场气氛也开始躁动。很快,一段名为《复旦生命科学教授卢大儒舌战崔永元》的、晃动模糊、时长17分31秒的视频便在网上流传开来。截至3月28日上午,仅“爱奇艺”一家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就达到22300多次。

事后反响:红脸之后有反思

这些年来,秉着“真理越辩越明”的理念,越来越多的机构乐于组织转基因的辩论会。对于经常参加这些辩论会的人来说,他们或许早就习惯了类似的冲突。今年1月,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2015年首次转基因辩论,就以听众和工作人员的肢体冲突告终。

正因如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国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就此事件回应称:“我其实不赞成通过辩论的形式向公众阐明此类问题,因为它(转基因)远比公众和科学家想象的复杂,而且参与讨论的双方及听众也很复杂。讨论基础不一致,平台不对称,议题不统一,很难在短时间内说清楚。结果是为了辩论而辩论,只是浪费时间,很难产生积极的意义。”

赵国屏强调,虽然“真理”在辩论中会日趋明晰,但检验真理的标准依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而绝非辩论时获得的“喝彩”或“嘘声”。

这场争辩,也让一些从事转基因科普的科研工作者捏了一把汗。

“看这个视频的时候,听到小崔问到黄金大米到底转了几个基因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一身冷汗。为啥?因为我不知道。作为一个一直在科普转基因的人,我自己竟然不知道这么出名的黄金大米到底转了几个基因。”一位生物育种领域的博士生在看完视频后评论。

很快,生物谷网站即整理成文,就“黄金大米转了几个基因”的问题进行了科普。“谷君”给出的答案是:确实像卢大儒所言,二代黄金大米转了两个基因。

不过,在“脸红脖子粗”之后,双方也各有反思和转变。

“就崔永元自身而言,我觉得,这几年来,他还是有一些转变的。”长期从事转基因科普工作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评价,崔永元正在逐渐从质疑转基因的科学性,转变为质疑转基因安全评价等方面的监管问题。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所的毕业生表示,复旦大学作为生命科学界的最高学术机构之一,在以往的转基因争论中,作出的科学普及和影响力“明显不足”。

事发当晚9点多,卢大儒也在自己的微博中表示:“我不是要与崔永元争论转基因的安全性,我们应该自己更多地开展科普宣传才是正确之路,当今,转基因被妖魔化是我们科普的缺失! 另外,人与人可以观点不同,但是话语应该包容,不要刻薄!”

科学争议:我们该怎么办

表达,争吵;表达,争吵。不仅是转基因话题,但凡涉及伦理的科学问题通常都会首先引发科学家与公众人物的冲突。这时候作为冲突的双方,应该怎么办?

“争论的双方要有共情,即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告诉记者,“现在自然科学的很多问题,并没有全部搞清楚,大家对科学发现或者科学进程上的某些问题,也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对待这样的问题,还是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去包容、沟通和理解。”

这次争辩让赵国屏颇为感慨:“作为一名科学家,我没能认真地研究这些问题并向公众讲明白,这是需要反思的。”

赵国屏回忆,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曾经遇到两位想向其传教的牧师,作为一个学生物的研究生,他告诉他们自己不可能相信上帝造人的说法。有趣的是,对于他的回答,第一位牧师坦诚地表达了“歉意”,认为没能说服赵国屏,只能怪自己对教义的理解还不深,而第二个牧师则显得有些气急败坏。

在赵国屏看来,科学家应该向前一位牧师学习。“事实上,在转基因的问题上,我国科学家作了很多努力,解释了很多公众关心的问题,但好像还有许多人存在不解或疑问。为什么一些公众不能接受我们的‘科普’?”赵国屏认为,科学家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把公众关心的核心问题,用公众能够接受的认识逻辑、能够理解的语言,加以解释和说明。

“掌握话语权的媒体和媒介,也需要向前一位牧师学习,学会用‘抓眼球’的文字和有力的传媒平台,为真正的科学‘鼓与呼’。”他说。

技巧与知识同样重要。在做了20年科普工作的中科院院士林群看来,要把深奥抽象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公众特别难,因此,掌握科学的科普方法技巧非常重要。如今,他正根据“视觉第一”的理念,把微积分的科学内容拍摄成动漫视频短片。

此外,对于科学家来说,态度也很重要。作为以转基因科普为己任的科学家,罗云波曾不止一次在科普过程中遇到冲突和质疑。

“面对科学争端,科学家和公众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大家的目的其实都是好的。”他告诉记者,“科学家要能放下身段。谈论科学问题,无所谓有没有‘资格’,科学家对于公众不清楚的问题,不能嗤之以鼻,而对于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则应该虚心理性地承认自己不知道,并在弄清楚之后给出答复。”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