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德倩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5/3/22 9:19:50
选择字号:
郑时龄院士:“立体”是高密度人口城市发展方向

 

■本报记者 彭德倩

“竖”起来,正成为全球高密度人口城市发展的趋势?日前在同济大学举行的一项世博后续开发国际设计竞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教授语出惊人——高密度人口城市的发展方向,应更注重科学的立体规划,区域可以和楼宇一样“竖起来”。

为何要“竖起来”

“摊开来”资源有限,降低出行效率

世博后续开发,位于世博轴东侧的绿谷是一大亮点,包括办公、零售、餐饮、文化、酒店等功能,将成为世博A片区发展的功能轴、活动轴、景观轴,其空中、地下都有步行的空间。此次由同济大学、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上海世博集团合作举办的大赛,向全球年轻设计师发出邀约,希望他们提出A片区步行通道空间设计方案,将绿谷多层次区域的单体建筑更好地融为一体,成为适宜人群活动的公共区域。

世博绿谷步行空间的设计,将为今后上海各个区域步行或慢行系统设计提供一个范本。专家指出,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大城市发展需要空间,但若仅靠横向铺展“摊开来”,可能降低出行效率,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囿于土地资源,不可能是无限制的。而纵向发展,已成为新的增长点。

“过去说到‘立体城市’,许多人会想到轻轨、地铁等立体交通布局,事实上,这些更多是为城市横向发展服务,”郑教授说,真正的立体城市,在于从楼宇到区域的立体规划,绝非单纯建高楼,而是在科学调研基础上,充分利用地下、空中资源,为城市人群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

哪儿已“竖起来”

香港加拿大有先例,上海已尝试

“全球大都市发展,这样的例子不少,”郑时龄举例:近有香港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以及楼宇之间的空中连廊;远有加拿大蒙特利尔,在贯通城市的两条地下铁路之间,拓展出广阔的地下生活空间,居民在严寒的冬天,无需走到户外,即可满足各类生活所需。

如今上海,也有不约而同的尝试。淮海路龙凤地块,正规划设计6层地下空间,希望这寸土寸金的区块,获得更高的使用效率。徐汇滨江媒体城、徐家汇商圈升级项目,同样采用创新的立体规划。后者图纸上的平台连廊将串起T20(西亚宾馆)、美罗城和太平洋数码二期,对接现有的徐家汇天桥。连廊全面建成后,将连通商圈各家商业建筑,扩大至徐家汇中心、徐家汇公园和天主教堂,形成可供行人漫步的“空中花园”。

郑教授看来,区域立体规划并非单纯连起来,更是为了分开来,即“人车分流”。为人群创造更舒适自在的行走、公共生活环境,为车行提供安全高速的行驶环境,是城市人居友好的一个重要指标。他曾比对世界各地大城市市中心车速,香港达到25公里/小时,纽约30公里/小时,而上海,可能只有5公里/小时。要提升车速、提高城市效率,不应仅仅想着修多少车道,或许,先解决人的问题,可以更快达到目的。如,在城市区域基础建设中,通过“上天入地”引导分流,可以达到人车共赢的效果。他特别强调,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也是老年人更好地享受城市生活、得到优质公共服务的保障之一。

如何能“竖起来”

立体规划须过技术利益理念三道关

然而,城市立体化规划真正成熟、完善,还有三道难关。

首先是技术关。对于地下空间开发以及区域连廊设置,有人担忧会否对环境造成影响?对此,郑教授坦言,现有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可以保障安全可靠,但前提是科学评估,适度开发。

第二道是利益关。郑时龄说,因立体规划多出来的空间,产权归属、谁来开发可能引起的争议,以及区域内各方利益的博弈,往往是能否成事的关键所在。

第三道则是理念关。城市发展“以人为本”,在践行过程中,怎样做好规划,同样考验着设计者、产权所有人,以及主管部门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例如,空中连廊,如何才能在功能最大化同时,地面不致被遮蔽而成为“地下”;地下空间,是否能引入阳光、绿化、河流等自然要素,使在地下活动的人群不至与自然隔绝……

这位上海世博会总设计师最后说,把人留下,安静地生活,或许才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最佳诠释。

何为立体城市?

全球大都市发展,这样的例子不少。近有香港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以及楼宇之间的空中连廊;远有加拿大蒙特利尔,在贯通城市的两条地下铁路之间,拓展出广阔的地下生活空间,居民在严寒的冬天,无需走到户外,即可满足各类生活所需

过去说到“立体城市”,许多人会想到轻轨、地铁等立体交通布局,事实上,这些更多是为城市横向发展服务。真正的立体城市,在于从楼宇到区域的立体规划,绝非单纯建高楼,而是在科学调研基础上,充分利用地下、空中资源,为城市人群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 ——郑时龄(原标题:“摊不开”咋办 把城市“竖起来” 郑时龄院士:“立体”将是高密度人口城市发展方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