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瑜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3/18 14:12:07
选择字号:
国家深海基地启用 “蛟龙”号正式安家青岛

 

科技日报青岛3月17日电 (记者陈瑜)17日上午,搭载着“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缓缓停靠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这标志着其正式安家青岛,也意味着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国家深海基地在青岛即墨竣工并投入使用。以后“蛟龙”号不必再从江阴出发,可以搭乘母船一同从青岛出发。基地建成后,将成为面向全国,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

在过去近4个月里,“蛟龙”号完成了2014—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务,在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下潜13次。

现场总指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说,这是“蛟龙”号首次在地形复杂的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活动区开展科学调查研究,不仅验证了潜水器的性能,在科学研究方面还取得了重要突破:开展了西南印度洋脊不同类型的热液系统地质环境特征、热液流体特性、生物多样性特征等方面的精细调查、观测和对比研究,取得了大量高精度数据资料和样品;首次发现多个海底热液喷口,为我国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的资源评价和环境基线研究、全球尺度下热液生物区系划分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科学资料。

“这为我国科学家自主开展深海热液环境下的生物、海洋地质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了支撑,为我国科学家引领国际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深海极端环境研究提供了可能。”于洪军说,这也打破了只能搭载和利用国外载人潜水器在深海热液活动区开展上述研究的被动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结束的航次中,包括两位女潜航员在内的6名潜航学员完成了“首秀”。于洪军介绍,按照培训计划,潜航员需要完成3次副驾驶和3次主驾驶的下潜任务,根据考核结果,才能“毕业”胜任潜航员岗位,本航次已完成了副驾驶的训练任务。

“蛟龙”号目前已完成100次下潜。航次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向阳表示,如果跟国际上的下潜情况相比,100个潜次仅仅只是个开始。目前世界上下潜最多的是美国的载人潜水器,一年下潜150次到200次,属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日本和法国,一年下潜50—100次左右;第三梯队的俄罗斯,平均每年下潜次数在50次以下。

经过一段时间修整,“蛟龙”号将再踏征程,今年6月至8月,“蛟龙”号将赴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合区开展资源和环境调查;8月至9月赴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基础科学调查研究。

科技日报青岛3月17日电 (记者王建高)17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母船“向阳红09”船结束了在印度洋的科考任务,停靠在青岛母港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这标志着“蛟龙”号正式安家青岛母港——国家深海基地正式启用。此后将以国家深海基地为依托开展试验检测、维修维护、科学考察等业务化运行工作。

国家深海基地坐落在青岛即墨市鳌山卫镇,占地面积390亩,海域62.7公顷,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5.12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基地采取“一心、三轴、八区”的分区原则,对整个项目进行功能划分。“一心”是指南北中轴与东西轴线的交点,位于整个基地的中心,是全区的标志和统领性位置;“三轴”是指东西、南北方向三条贯穿整个基地的规划轴线;从使用功能上,整个基地分为八个功能区。综合科研办公区是以综合科研业务办公楼为主,满足深海基地基本办公需求,同时具备深海装备研发实验、大洋通讯指挥、会议等科研业务功能。总规划面积35100平方米,一期将建成10500平方米。维修保障区是对潜水器和各种深海科研设施与设备、仪器仪表等设施进行维修、保养、检测、试验研究的主要区域。码头作业区:停靠、栖息大洋科考船和潜水器,并完成货物装运、物资补给。除“向阳红9号”船外,目前一艘新的4000吨级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和一艘4000吨级大洋综合考察船正在建造中,未来它们都将停靠在深海基地码头。此外,还有学术交流与科普教育区、港口灯塔导航及大洋通信岸台天线区、VHF水声通信设施区、科研仪器试验区、生活服务区。

深海基地一期工程项目主要建设综合科研业务办公楼、维修维护保障区、深海模拟训练馆以及科考船码头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