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30 11:26:22
选择字号:
中科院高耐盐经济植物团队:让盐碱荒漠变绿洲

 

■本报记者 沈春蕾

 

邢军武正在查看盐碱荒漠播种盐生植物出苗情况。

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可以长出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吗?中国科学院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与规模化繁育项目首席科学家邢军武及其项目组带领团队为此目标努力多年,如今,他们已经筛选出65种100多份耐盐植物,将陆续在山东、辽宁、江苏和中亚地区的高盐环境里进行示范推广。

盐碱地引发的危机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不足,淡水资源贫乏,然而,我国无法利用的盐碱荒漠面积巨大。

邢军武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仅我国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土地面积就达800多万亩,其中滨海盐碱地加高盐滩涂面积更是多达500万亩,内陆盐碱地面积则超过16亿亩。

“这些盐渍化地区往往因缺乏淡水资源而形成盐碱荒漠,引发盐碱尘暴、盐碱灰霾和盐渍化扩散,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邢军武说。

其中,盐碱尘暴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沙尘暴,会对淡水造成污染,加剧淡水的紧缺;盐碱粉尘是灰霾和尘暴的重要组分,散布在空气中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伤害,引起呼吸道感染、角膜炎。此外,盐碱沙尘还会对金属造成腐蚀,产生难以预计的损失。

“盐碱尘暴最大的危害就是造成次生盐渍化。”邢军武说,“盐碱粉尘会引起耕地的盐碱化,耕地因盐渍化扩散而减产或绝收进而弃荒。”

几十年来,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种源,盐碱地作为一种宝贵的土地资源被浪费。邢军武指出:“如果能在盐碱地上种植适应盐碱的植物,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耐盐作物消除裸露

作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项目负责人,邢军武在盐生植物、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盐碱荒漠生态修复与盐碱沙尘暴防治、高盐环境植被重建等领域展开了长期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邢军武发表了题为《胶州湾碱蓬属植物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的文章,首次提出碱蓬的作物化及其生态利用途径。上世纪90年代,他又带领团队首次将碱蓬用于海水入侵区域及盐碱环境生态治理。

邢军武认为,碱蓬作为第一个高耐盐经济作物,不仅可以提供鲜美可口的蔬菜、营养丰富的蛋白质、高级保健食用油以及优质饲料,还可以在内陆盐碱荒漠区建立植被,消除和控制盐碱尘暴。

“碱蓬的种子十分细小,特别容易被大风刮走,但播种太深又很难破土发芽。”邢军武称,“在盐碱地播种就像排兵布阵一样复杂。”

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试验,邢军武完成了碱蓬从筛选到人工栽培作物化的全过程。2011年,邢军武团队成功尝试在干旱的高盐碱环境里,大规模种植碱蓬和其他盐生植物,他看到了逐渐消除裸露的盐碱荒漠的希望。

于是,邢军武更加坚信,盐碱地上是可以种蔬菜的,碱蓬就是其中之一。“我国有16亿亩以上的盐碱地,如果盐碱地被利用起来生产作物,耕地面积将翻近一倍。”

邢军武还表示,在盐碱地上不仅能种出蔬菜,还能对这些作物进行深加工,建立起高效盐碱农业产业。

目前,已经投入示范应用的耐盐经济植物除了碱蓬,还有柽柳、芦苇、羊草、芒草、耐盐甜高粱、耐盐枸杞、白刺、沙枣、耐盐草坪等。

修复环境创造价值

随着滨海地区和内陆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发展,对生态修复、园林建设、造林绿化以及高效生态农业的需求日益迫切。

2014年,中科院将“滨海盐碱地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与规模化繁育”项目列入科技服务网络(STS)计划首批启动项目,并得到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支持。

邢军武是STS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据他介绍,该项目旨在通过高耐盐经济作物的筛选和规模化繁育,建立种质资源圃和种源繁育基地,为滨海和内陆的高盐环境、城市绿化以及世界范围的盐碱尘暴治理、盐碱荒漠植被重建、造林绿化和高效盐碱农业产业发展等,提植物种源苗木保障和栽培技术。

通过海洋所与山东利全生态林业有限公司的合作,STS项目已完成了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和规模化繁育基地建设。邢军武说:“山东利全生态林业有限公司之前饱受盐碱地种啥死啥的困扰,STS项目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广阔市场。”

STS项目示范基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邢军武告诉记者,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盐碱地和高盐滩涂面积巨大,项目的实施为东营市环境修复提供了科技支撑。

今年,国家海洋局发布了《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将碱蓬、柽柳、芦苇列入我国北方沿海滩涂湿地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的指定植物。各地也对高耐盐经济植物种源苗木提出了巨大的社会需求。

“目前,我们在江苏、山东发展了碱蓬蔬菜和油料产业,取得了生态、景观和经济效益。”邢军武说,随着高耐盐经济植物规模化繁育栽培技术和产业的实施,盐碱环境被视为荒漠的历史也将结束。

《中国科学报》 (2015-11-30 第6版 进展)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