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泉学院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郭英剑
深泉学院看上去就是一个农庄,但她又的的确确是一所文理学院。
近年来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美国加州一所名为“深泉学院”的大学,是比哈佛还难进的学校。特别是在2011年有中国学生进入之后,深泉学院在中国更是名声大震。那么,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为何会有如此的名声?现实的情形究竟如何?
一所专科学校
深泉学院是一所两年制的私立专科高校,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因约县深泉谷。
这所大学最大的特点是录取人数极少,少到她现在希望在校生的规模仅维持在26人!但实际上,这个数目可能因为转学等原因而变得更少。据该校网站介绍,每年新生入学最少的人数大约是11人,最多的时候,也不过15人。而这些人是从大约100~200名申请者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其录取率每年维持在6%~15%。
由于哈佛的录取率一般都在6%之上(2014年降至5.9%),因此,人们说深泉学院比哈佛还难进,指的就是录取率之间的比较。但实际上,这有点夸大其词了,因为深泉学院报考的学生基数不过100~200人,而近年来报考哈佛的人数均超过2万人;人们只是拿深泉学院最低的录取率与哈佛平均的录取率相比,近年来,哈佛的录取率一直在10%之下。因此,从整体上说,深泉与哈佛这样的常青藤盟校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生在深泉学院只读两年时间,完成学业后将获得副学士学位,这大概相当于中国的专科学历。学生毕业后,大都会转到四年制高校去完成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据该校介绍,从2007~2011年,在47名转学生中,半数以上(27人)的学生转入耶鲁大学(11人)、布朗大学(8人)、芝加哥大学(8人)。而其他则有2人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人进入哈佛大学、2人进入康奈尔大学,还有进入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的。据统计,该校进入其他四年制高校去读书的学生,大约三分之二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还有超过一半的人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
但由于入学人数极少,因此,自从深泉学院建立97年以来,她的在校生还不足1100人。
一所特立独行的高校
当然,深泉学院之所以能有一定的口碑,并非浪得虚名。她的特殊之处,或者说过人之处,还要从其创始人谈起。
深泉创始人纽恩(L. L. Nunn,1853~1925),是一位实业家,曾经在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接受教育,也在哈佛大学听过课。他最初在美国西部建设发电厂。而他的发电厂需要的人才既要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工程人员,又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生活。而在当时,他发现那些来自美国东部传统名校的学生都不合适,于是,他开始开办教育,培训当地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从此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
纽恩出售了自己的实业,把经费全部投入到了教育机构之中。他最初在1911年创立了一所教育机构,挂靠在康奈尔大学,后来他发现这样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在6年之后的1917年,创办了深泉学院。一直到1925年病逝为止,他一直都在管理这所学校。
这所大学的独特之处很多,但如下三个方面更为突出:
首先,极为偏僻的地理位置。深泉最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其远离社会的校园了。纽恩选择了一处偏僻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地方,所在的深泉谷离最近的、比较大的城镇45英里。因为要走山道,因此,从校园到45英里外的地方,开车就需要1个小时。这里地广人稀,包括全校人数在内,不过半百。但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在深泉的教育体验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人们在生活上属于自给自足,这既包括基本的生活方面,如食品等,现在连能源也要自产自销。
其次,独一无二的教育模式。对纽恩的理念,有人作了这样的总结:在这个地方,工人可以接受教育,而接受教育的人又有工作能力。深泉学院有三大原则,俗称“三大支柱”:学术、劳动与自我管理。
在深泉,学生除了学习之外,每周在学校的农庄或者农场至少要工作20个小时,既可以当厨师、灌溉者、牛仔,也可以做园丁、屠夫等。在深泉,学生是不需要支付学费的,也不需要支付住宿费等费用,按照学校的计算,这就相当于给予了学生大约5万美元的奖学金。在纽恩看来,劳动不是为了支付学费,而是该校教育体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再次,学生参与度很高;从一开始,深泉学院董事会就为学生保留有一个席位。后来,当董事会成员人数增至7~13人后,学生人数也增至2人。这两名学生由学生会选举出来,在董事会上既有发言权也有投票权。
另类教育的典范
在教育学上,有一个词汇叫作“另类教育”,也被称作“选择性教育”,它站在传统意义上教育的对立面,主要是指那些不同于主流或传统教育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另类教育”的兴起,既有政治上、学术上的或者教育哲学上的原因,也有因教师组织或者学生对现行主流教育体制不满而奋起抗争、另立门户的。在美国,一般来说,另类教育包括了诸如独立学校、家庭学校、自我教育等。它们通常都以小班上课、强调师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特征。深泉学院正是这样一所学校。
深泉学院看上去就是一个农庄,但她又的的确确是一所文理学院。应该说,纽恩最初的教育目的很单纯、实用,就是为了自己的工厂找到合适的人员,但后来他对教育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一个人应该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为此,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更要通过有意义的劳动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信赖去获得这种感悟。
纽恩曾经写到,一个人选择到深泉学院来,不应该是为了单纯的学术训练,也不应该是为了过一种牧场生活,也不是为了一种行业或者职业而学习,而是为了一种有信仰的生活而来。《纽约时报》在2012年1月24日的文章中,曾这样评价深泉的教育:新颖的教育形式,混杂着基督教神秘主义、殖民的精英统治、童子军般的清规戒律以及进步时代的在行动中学习,同时还强调培养领袖人物与形成坚强的性格相结合。
将近100年过去了,纽恩所奉行的教育哲学依旧在主导着这所小到不能再小而又绝对特立独行的学校。作为一所甚至可以称之为极端的学校,深泉学院百年未变。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应该可以为我们今天进一步思考大学教育究竟该怎么办,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中国科学报》 (2014-09-25 第7版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