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远军 胡红升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14-4-22 9:45:25
选择字号:
第三军医大学36个学科构建战场救护新体系
 
“这款单兵急救包既可以起到包扎、固定、止血、通气等作用,还兼具抗感染功能……”昨天上午,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刘良明来到驻渝某部训练场,向官兵讲解新型救护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至此,该大学研制的23种战伤急救器材全部落户部队。
 
着眼适应现代卫勤战略转型,该校加速创建由特种医学、联勤军事医学、野战卫生装备与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等36个学科构成的军事医学科研新体系,形成了从三防、常规武器到新概念武器损伤救治与防护,覆盖陆、海、空、第二炮兵各军兵种完整配套的军事医学科研整体格局;建成了“全军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和“战创伤防治协同创新”两大科研中心;对接国防和军队重大科研任务,成功申报了全国战创伤领域第一个国家973项目,与国际同步开展了新型常规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的损伤防护与救治研究,先后有5项军事医学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完成大项目的同时,他们加快推动军事医学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推进高原医学上高原、热带医学下海岛、二炮医学进阵地。他们先后制定了“战伤分类及判断准则”等26项国家军用标准,牵头研制了“两栖装甲救护车”和“专用卫生列车”,研制的“扫雷防护装具”列装部队,并被联合国指定为维和扫雷行动装备,出口到26个国家和地区。
 
据校长罗长坤介绍:“作为我国我军的战创伤医学中心,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初步形成了从战伤救治理论、救治技术,到救治标准和急救装备于一体的战场防护与救治体系。”(张远军、胡红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