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涛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3-7-10 11:10:45
选择字号:
蛟龙号冷泉区再获漂亮生物 有样品被冲走

贻贝内共生有多毛类生物


固着在碳酸盐岩上的贻贝


黑珊瑚

海百合和红色深海虾
 
7月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通过超短基线定位再次下潜到蛟龙冷泉1号区和玻璃海绵分布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勘察取样和海底温度梯度测量等作业。此次最大下潜深度为1371米,潜航员为付文韬、叶聪和周怀阳。
 
由于此前“蛟龙”号已经在冷泉区进行过了4次下潜,所以此次下潜的作业计划和目标更加精细和明确。周怀阳介绍说:“目前世界上对冷泉生态系统在时空上的演化,特别是空间上的演化还知之甚少。因此此次我们有针对性地采集了活冷泉区边缘地带的碳酸盐岩和贻贝壳,同时还捕获了其他多种深海生物。这对研究蛟龙冷泉1号区演化历史和该地区周围的深海生态系统分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此次下潜共采集了4块碳酸盐岩,数十只贻贝、毛瓷蟹和贻贝壳,2个短柱状沉积物岩心,1只海百合,1株珊瑚和1只深海虾,并开展了地热探针测量。
 
“这次下潜有惊喜也有遗憾。”潜航员付文韬说,“惊喜就是捕获了一只深海虾,通体红色,十分漂亮。遗憾就是原定计划采集的玻璃海绵样品由于体积较大,在潜水器快浮出海面的时候被海浪冲走了。”
 
据付文韬介绍,抓住深海虾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运气成分。在潜水器到达海底不久后,一只红色的深海虾就游进了“蛟龙”号头部的生物篮里面。付文韬便毫不犹豫地用“龙爪”抓住了这只深海虾。
 
玻璃海绵样品的丢失也给此次“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确保所采集的生物安全带回甲板上。“没有想到深海生物的个体都比较大。这次采集的玻璃海绵长度达到了50厘米左右,“蛟龙”号现有的生物篮根本就装不下,也无法把它固定住,最终还是在快浮出海面时把它给丢失了。”周怀阳遗憾地说。
 
现场指挥部7月9日晚决定,7月10日“蛟龙”号将进行第62次下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