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高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低水平的重复配置中浪费,也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智平18日说。
6月18日,甘肃省高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会在甘肃天水市举行。王智平表示,甘肃本科专业重复布点位居前12位的专业有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等,主要集中在文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他说,对于重复设置的专业,不同院校并没有从自身性质、层次、功能等方面制定各自的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致使甘肃本科专业缺乏特色,雷同现象突出。
王智平透露,通过与具有较高公信力的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克思公司公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对比发现,甘肃省重复布点的12个专业在就业困难的红黄牌专业中占到了一半以上(67%)。因此,他称“重复布点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学生即使就业也学非所用,产生明显的教育过度现象”。
“有些高职专业的设置与本科专业存在重复,专业定位不强,且‘双师型’教师难以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学校的需求,专业教学方法上难以摆脱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王智平表示,“这些因素都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难以和本科生进行竞争。”
4月10日,甘肃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甘肃各高校紧紧围绕甘肃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加强质量和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两月之后,此间推进会邀请了甘肃本科、高职等42家高校进行交流,他们在这里详细介绍了各个高校为适应甘肃跨越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升级”的人才培养的模式。
兰州大学副校长安黎哲表示,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在2012年年底,教育部组织高校专业整理中,为优化专业结构,该校历史文化学旅游管理专业停止招生,原有师生并入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图书馆专业停止招生,恢复应用心理学专业招生,2013年,会计学AACA方向班招生计划正在制定中。
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万明钢说,该校“以内涵建设为突破,着力提高专业水平”,实行“多学科联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开展“师范生从事技能大赛”等活动,改革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专业见习、实习时间,拓展实践模式。
针对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王智平在这里还提出,应该积极发展工学类专业,如为促进甘肃省丰富的矿物质的开发,增设地矿类所覆盖的采矿工程、资源勘查等工程;扩大一些与新兴的农业特色产业相关的农学类专业,如生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开拓与新兴产业的专业,如材料类、药学类、能源类等;严格控制需求已饱和、布点过多的专业,对于重复布点位于前12位的专业,严格控制其招生规模,保持5年左右的零增长;对于部分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低下的专业实行“关、停、并、转”,以减少不必要的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
王智平还说,甘肃将切实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兰州新区、国家级循环师范示范区等区域经济建设中,不断增强为国家和甘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