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吴晶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4-30 11:13:30
选择字号:
记俞飚研究员:轻松治学 享受科研

 
俞飚领导的研究组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而复杂的天然糖缀合物的全合成,代表了当今世界糖缀合物化学合成的前沿水平。在不久前召开的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他获得首届“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全上海仅7人获此殊荣。
 
■本报记者 黄辛 通讯员 吴晶晶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俞飚又一次站上了领奖台。在不久前召开的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他获得首届“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全上海仅7人获此殊荣。
 
俞飚长期从事对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寡糖和糖缀合物的全合成、合成方法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他领导的研究组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而复杂的天然糖缀合物的全合成,代表了当今世界糖缀合物化学合成的前沿水平。
 
享受过程,作纯粹之研究
 
“获奖是由于全组成员和合作者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俞飚表示,自己本来不会接受采访,因为,他认为自己只是科研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代表性;这次例外,是因为近日给他颁了一个杰出贡献奖,他有义务说点什么。
 
他坦言,自己是个随遇而安的人,目标感不是特别明确,没有太多人生规划。在他看来,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和学生一起把手头的课题做好,而不去管它有多大的影响,能否赢得荣誉。
 
“要是名利心很强的话,最好不要选择做科研,可以像小品演员那样去演小品,或者像新生代作家那样去写流行小说,即使去网络上发发贴子,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拥有很多粉丝。”
 
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很纯粹的东西,是人的天性,俞飚认为很享受这种探索未知、挑战问题的过程。至于研究的结果能带来多少荣誉,这些都是 “副产物”。
 
俞飚感叹,国内学术界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把作研究想得太功利。从一个基础性问题的解决到实际的市场应用,中间往往有较长的距离,这其中需要多个专业的贡献,需要很多人“默默的”贡献。俞飚的做法是让企业来消化他的成果,做“摘桃子”的事。
 
科研也不等同于发表论文,特别是如果出发点是为了发表论文,做科研的方式就大不相同,要花完全不必要的力气来包装实际的结果。俞飚认为:“作为学者,自己最大的成就感其实来自于同行的认可。”
 
俞飚课题组发展的“N芳基三氟乙酰亚胺酯的糖苷化方法”和“金催化的邻炔基苯甲酸酯的糖苷化方法”这两项重要成果,最初只是发表在专业期刊《四面体通讯》上。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之所以没有发表到更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是因为他自认为已经表达了核心发现,没必要再增加包装的内容。如今,N芳基三氟乙酰亚胺酯的糖苷化方法已被国内外同行广泛使用。
 
“草根逆袭”,进军糖化学
 
谈起“N芳基三氟乙酰亚胺酯的糖苷化方法”,俞飚笑言,自己属于“草根逆袭”。
 
糖化学鼻祖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化学家费舍尔,其后从事糖化学研究的几乎都有师徒渊源。而俞飚与国际糖化学的圈子本没有渊源。
 
施密特糖苷化反应在整个糖化学的发展史上,算得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反应。此前合成二糖都颇费周折,而有了该反应,寡糖的合成已相当轻松。至于自己课题组能对其进行改进,俞飚认为,纯属“偶然”。
 
俞飚课题组一直从事对复杂天然糖缀合物的合成研究,他们发现对于一些特殊的底物,施密特糖苷化并不适用。经过细致分析实验结果,他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即施密特给体的离去基团三氯乙酰胺也有一定的亲核性,当受体的亲核性更弱时,发生三氯乙酰胺的糖苷化副反应。另一方面,由于施密特给体的制备是个可逆反应,因此,不能制备酮糖的施密特给体。
 
于是,他们在亚胺的N原子上引入芳基,以减弱离去基团的亲核性,并使制备反应成为不可逆的反应;此外,将三氯甲基改为拉电子能力更强的三氟甲基,以补偿N芳基取代导致的离去活性的降低。这样的改进克服了施密特糖苷化反应中存在的问题,而且,由于糖基给体稳定性的增加,使该方法在固相合成和微流合成等前沿领域中均获得成功应用。
 
“我们发展的金催化的糖苷化反应,也是在合成复杂糖苷化合物遇到问题时想出来的解决办法。”俞飚坦言,自己课题组所做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复杂分子,从现在当教授和学生的角度看是“很不合算”的。
 
因为,这么复杂的分子,像蓝道霉素A 的合成花了63步,盒子草苷E的合成花了73步,花费很大的力气也就发表一篇论文,而且由于做者寥寥,文章引用率并不高;更大的可能是做不出来。但他认为:“只有挑战难题,才能发现问题,发掘自身潜力,站到学科前沿。”
 
轻松治学,营造开心的科研氛围
 
谈起做科研时的选题,俞飚认为,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选题上其实体现了个人风格与魅力。而俞飚在选题时,“看一个分子,如果看上去觉得能够做出来,那么我们就不做了;只有看上去觉得做不出来,我们才会去做”。
 
那么,选择了高难度的目标,是否会给自己、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压力?俞飚认为,其实相反,因为课题的高难度,做不出来是正常的,做出来才是意外,他就是这么鼓励学生的。
 
“学生作不出好结果,我从不责备,只要他明白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并能提出看似合理的解释就行。”俞飚不喜欢约束学生或给他们压力。
 
因此,在俞飚课题组,科研氛围非常宽松,学生们需要自己管理自己。俞飚说,学生唯一能让他不高兴的是“有追求但不够努力”,最让他满意的是“不断进步”。
 
《中国科学报》 (2013-04-30 第6版 创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