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4-26 8:30:59
选择字号:
金磊:芦山之痛我们该反思什么
 
■金磊
 
从目前形势看,毫无疑问,芦山地震已体现出我国救灾能力的提高。不过,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因为,在这次地震的应对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地方。
 
4月20日下午3时,笔者在接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说,最担忧的是灾后第一夜,灾民会在没有照明、余震不断的“恐怖之夜”中度过。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灾区反馈的信息显示供电系统全部被摧毁,主电网多数“解列”。
 
为此不能不让人联想起5年前的“汶川之痛”——痛就痛在震后灾区成为生命线“孤岛”。在堰塞湖、山石垮塌、泥石流不断升级的次生灾害威胁下,供电中断的黑暗世界不仅令灾民难熬,更为有效救援带来困难。5年过去了,新汶川、新北川……都已提前建成,但为什么生命线系统(供电、供水、供气、道路等环节)如此不堪一击?
 
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发生了破坏烈度达9度的7级地震,生命线系统不可能完好无损,但我们要问,为什么明知大灾生命线系统难保,还不在乡镇层面上预备好应急发电机组?为什么在灾后重建项目中,生命线系统没有抗9度破坏烈度的指标设计?是灾后重建规划设计上的缺陷,还是整个灾后重建策略上的失当,确实值得考量。
 
芦山强震后救援理性、秩序井然,但其中也并非没有不足。仅救援交通应急预案就应受到质疑,在关键而宝贵的黄金72小时里,如果真的汲取了汶川救援的教训,就应在4月20日灾后第一时间向全国明示,所有自发救援志愿者要为专业队伍让出有限的生命通道。事实上,至少在救援的前48小时,重要道路严重拥堵,重现了当年汶川无序救援的“人海”战术,这怎能让人不质疑已经5年之考的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呢?
 
应当反思之处远远不是上面几点可以概括的。芦山地震的救援仍未到可唱赞歌的程度,救援善后及灾后重建更需充足的智慧和长远的战略。虽然雅安的灾度比汶川要小,但灾后重建并不容易。虽然救援必须快,但限期完成的灾后重建政策并不可取。总之,有节制的表彰、思考细节、反思并警惕教训,力求不失误、少失误是我们当下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作者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科学报》 (2013-04-26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