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立足近海 协同探索深海大洋 |
|
海洋所正进行的一项工作就是依托科学号考察船,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本报记者 廖洋 沈春蕾
“你们所是偏向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还是其他方面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所长孙松之前会遇到这样的追问。
如今,海洋所“一三五”规划中的“一个定位”很好地对该问题作出了回答:致力于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立足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拓展深海环境与战略性资源探索的先导性研究。
孙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洋所是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研究所将通过“一三五”战略规划的实施,在我国海洋科技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力争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和技术研究机构。
从近海向深海拓展
在海洋所“三个重大突破”里,围绕当前海洋科学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将研究领域从近海向深海拓展,“这也是海洋所在未来要完成的一项科研转变。”孙松告诉记者。
第一,在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新认知、新品种和新生产体系上要实现大突破,该研究在我国的近海领域开展。
孙松表示,我国海水养殖业已经历30年快速发展,目前面临近海资源衰退、环境压力日趋增加、产品品质下降等突出问题。
对此,海洋所一方面推进牡蛎、对虾等重要养殖生物的基因组研究,率先构建了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揭示了牡蛎对潮间带逆境适应分子机制及贝壳形成复杂性,相关成果以论文形式在Nature上发表,将开辟海洋生物免疫防治新途径;另一方面选择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等海区及天津滨海新区,发展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新模式,构建生态高效海水养殖新生产体系,保障我国海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中国近海环境演变机理与生态灾害发生的预测和防控上要实现大突破。孙松指出,该领域既包括近海也延伸至深海,是海洋所从近海迈向深海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
“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海洋所将重点围绕黄海、东海海域开展综合集成研究,逐渐完善中国近海观测网络,结合科学考察船项目,进一步拓展研究海域。
第三,在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变异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上要实现大突破。
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变异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是国际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同时也是提高中国近海海洋环境、防灾减灾和海洋保障能力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由海洋所项目组布放的6100米水深棉兰老潜流区深水潜标已分别于2011年7月和2012年12月成功回收,截至目前共获得长达25个月的直接测流数据,并且布放了新的潜标以期获取更长的时间序列。
探索海洋资源环境
在此基础上,针对海洋资源和环境面临的问题,海洋所确立了“五个重点培育的方向”。
方向一是西太平洋地质演化与沉积记录。西太平洋作为全球构造最复杂、海—陆能量和物质交换最强烈的海域,也是开展综合地质和环境研究、推进我国深海探测技术发展的重点靶区。
孙松表示,随着“十二五”战略的深入,将依托科学号考察船和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融合高性能超算、大容量地质样品库等,研发新型海底探测和取样技术,迅速提升深海探测能力。
方向二是深海环境综合探测研究,该方向是海洋所在“十二五”期间走向深海研究的重要部署。
记者了解到,海洋所正进行的一项工作就是依托科学号考察船,对西太平洋有代表性的海山和弧后盆地热液系统等典型深海环境,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比如,完善样品采集和深海探测能力,筛选研究靶区,重点揭示海山生态系统—洋流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典型海山的成因、类型、沉积环境与资源潜力;探索热液产物对西太平洋底层水环境、沉积环境和岩石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典型深海环境中生物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探索极端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命过程。
方向三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分子系统演化。海洋生物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作为海洋研究所的传统特色学科,经过60余年积累,会聚了一支研究力量雄厚、划分门类齐整的海洋生物分类与多样性研究团队。
孙松说:“我们将在发挥传统优势基础上,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技术,开展海洋生物的区系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重要/关键海洋生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以及海洋底栖生物(微型、小型和大型)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点及演变机制研究。”
方向四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与生物能源发掘利用。孙松表示,以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为背景的海洋药物、海洋活性产物、海洋生物质能等,将逐渐发展成为新兴战略性海洋产业群体。
方向五是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防护技术。据国内外的腐蚀调查结果,腐蚀造成的直接损失占当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5%,而一般认为海洋腐蚀造成的全部损失至少占1/3以上。
孙松告诉记者,通过培育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防护技术研究,海洋所已建成国家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关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的2项国标和6项地方标准已获得批准。
协同支撑科技布局
在海洋所的科技布局中,60%的科技力量集中部署在“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领域,30%的科技力量集中部署在“深海环境与战略性资源探索探测的先导性研究”及有关探索领域,10%的科技力量从事以“海洋生物分类”等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简称“6-3-1”,该科技布局也直接体现到海洋所的“一三五”战略规划之中。
在科技支撑上,海洋所将在“十二五”期间,形成近海以科学三号为旗舰、深远海以科学号为核心、陆基支撑为保障的自中国近海到深海大洋的系统科学调查研究能力。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孙松强调,海洋所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有序推进,适度扩大队伍体量、调整配置结构。
围绕“一三五”战略,海洋所以重大科技产出为导向,设立“三个重大突破”首席科学家、“五个重点培育方向”责任科学家或学术带头人,重点加强海洋技术支撑队伍的建设。
海洋所将进一步推进创新活动分类管理,提升研究所综合管理水平,保障 “一三五”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断为“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报》 (2013-04-02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