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新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0-9 9:43:43
选择字号:
乔新生:学术评价勿以刊物代替观点
 
■乔新生
 
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日前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可谓喜忧参半。从论文的数量看,中国的科技论文已经达到全球第二名,可是,从科技论文引用的次数看,却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所有这些似乎都说明,中国是一个生产科技论文的大国,但是,科技论文的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
 
其背后原因或许在于我国论文评价体系存在缺陷。
 
笔者长期从事科研工作,但对中国科研院所的论文评价体系始终感到困惑。学者撰写的论文公开发表,在评定职称的时候,学术委员会有时并非仔细阅读学术论文,评价其中的观点,而是对发表论文的学术刊物的级别进行评价,如果属于“核心权威刊物”,那么,发表的学术论文就可以作为评定职称的依据。反过来,如果学术论文发表在一般刊物或者互联网上,那么,根本没有参加职称评定的资格。
 
这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值得中国学术界认真反思。
 
笔者曾经与一些美国学者交流,征询他们对“核心权威刊物”的看法。令人感到诧异的是,美国的大学教授并不重视所谓的“核心权威刊物”。
 
他们认为在美国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如果没有获得终身教职,那么学者可以关注一下本专业的学术刊物,以便确定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这是一种“见贤思齐”的做法,其目的是通过学术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充分借鉴他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达到相互切磋的目的。
 
所以,根本没有所谓的“核心权威刊物”的说法。
 
换句话说,所谓的“核心权威刊物”只不过是学术界习惯于发表文章的刊物,如果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刊物上发表文章,那么,文章的观点很可能会被别人忽视。因此,青年学者应当在学术界广泛阅读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这是一个学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成长的过程。
 
可是,等到获得终身教授职称之后,学者在什么刊物上发表文章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其学术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学术界关心的只是教授发表的学术观点而不是发表的刊物。如果教授在相对冷僻的刊物上发表比较新颖的观点,那么,即使学术界没有发现,经过新闻媒体报道之后,学术界也会主动搜集阅读。
 
还有一些取得终身教职的教授甚至根本不发表文章,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成为名副其实的“教授”。对于这样的终身教授,许多大学也给予尊重,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学术的高度,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
 
总而言之,虽然国外的做法不能被生搬硬套地“移植”到我国,但我们还是应取其精华,改变在学术评价时的粗放式做法,回到以学术观点评价代替学术刊物评价的道路上来。
 
(作者系中南财大廉政研究院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13-10-09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