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春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1-30 12:18:56
选择字号:
新一轮学科评估:SCI不再一家独大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1月29日发布了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在这份被民间称为学科的“体检报告”中,数量的影响因素渐渐淡化,质量的重要性日趋明显。
 
尽管发布评估结果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并不具有行政管理权,本轮评估也是本着自愿申请参加的原则,但是,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申请参评,学科参评率比上一次增长79%。
 
在代表国内高学最高发展水平的“985高校”和“211高校”中,除了两所“211高校”没有参评,其他高校都参加了评估。换一种计算方法,全国高校中的国家重点学科,参评率为93%,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参评率为80%。
 
有教育界人士乐观地期望此举能成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术评价的风向标。
 
据介绍,第三轮学科评估按“新学科目录”进行,自2011年年底启动,历时一年,要求“拆分学科”(如原“历史学”、“建筑学”)相关学科必须同时申请参评,以客观反映学科拆分后的真实情况。学科评估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4个一级指标,指标权重全部由参与学科声誉调查的专家确定。
 
数量多少与得分高低不再直接挂钩。本轮评估全面改革排名性评估的一般做法,采用多项代表性指标代替总量指标,同时对规模指标设置数量上限,克服单纯追求规模的倾向,在“比总量”和“比人均”之间找到“比质量”这个平衡点。
 
仅以公众最熟悉的SCI为例,它终于不再一家独大了。多年来,以“SCI论文数”单一指标评价学术论文的做法饱受诟病。本轮评估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如将论文“他引次数”及“ESI高被引论文数”与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等。
 
比如说,一所学校在某个学科发表了1000篇论文,另外一所学校发表500篇论文,但是数量与得分多少没有直接关系,学术论文评价得分要看申请单位自己推荐的最能代表该学科发展水平的相同篇数(如50篇,各学科有所不同)的论文的情况来确定,其中,有些论文根据学术论文的他引次数等参数来评价,近期发表的低引用的高水平论文由专家评价,等等。
 
学生质量评价则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据介绍,本轮评估引入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新增学生派出留学、交流指标,鼓励对学生培养的投入;首次引入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指标,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全面提高。
 
专利的数量不能成为一个学科水平高低的唯一代表。本轮评估强调专利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鼓励专利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在主观评价部分增加了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等内涵,邀请大量行业和企业人士及所有参评单位本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社会声誉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崇尚创新、重视质量、社会参与”的科研评价新模式。
 
一些个性鲜明的高校学科这次有了出头之日,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更好地体现学科特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以科研经费为例,对文科而言,80万是相当大的数量,可是对工科来说,只是个小数目。如果按照经费数量这一评价指标,文科肯定吃亏。
 
本轮评估进一步分门类、分学科设置指标体系,对特色一级学科设置特色指标,克服评估趋同导向。如对艺术类、建筑类、体育、工商管理等学科,设置“艺术创作水平”、“建筑设计水平”、“学生体育比赛获奖”、“优秀案例”等特色指标。
 
约有5000名专家参与了此轮评估的学科声誉调查。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的专家有近500名来自高校系统外。他们跳出单纯教育的圈子,从社会的角度来评论学科各个方面的发展。
 
尽管社会上的评估和排行榜不在少数,可在吴晓求看来,社会上的评估掌握的数据并不完整,很多都带有市场化的目的。他更认可这次学科评估的结果。仅以数据为例,评估数据真实性是评估结果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本轮评估数据核查占据了大量时间。
 
对高校本身而言,也希望找到一个坐标系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说:“我们的目的是要摸清家底。这些年国家投入这么大,到底我们发展得怎么样?是骡子是马咱们也要上来遛遛。”
 
更重要的是,吴晓求说:“社会关注评估的重点是结果,对大学来说,评估是要找到不足,找到未来工作的重点。”
 
这也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军希望公众能关注的重点:任何评估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这样的学科评估不是政府的行政评估,只是给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希望大家不要过分关注排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