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新华社供图
■本报记者 鲁伟 通讯员 陈敏
近日,南水北调工程进入通水倒计时。随着中线一期工程的建成,沿线居民将有望喝上丹江水。
如何确保“一库清水向北流”?近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张全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的关键,在加强丹江口库区水资源保护的同时,不应忽视汉江上游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库区水九成源于汉江
过去7年多来,张全发带领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障”研究团队,数十次深入汉江上游和丹江口库区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水源地生态环境及水质状况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
“为保障中线工程的水质,目前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在丹江口库区,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对水质的要求。”张全发介绍说,丹江口水库来水90%源于汉江,10%来源于汉江的支流丹江。因此,汉江上游流域水环境安全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至关重要。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障”项目中,张全发及团队提出了“将水库—河流—流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开展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研究”的思路。
张全发解释说,具体而言,该研究就是针对流域内河流—水库复合生态系统,进行水环境地球化学、气候变化下的水文过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水库湿地生态系统等专项研究,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流域面临生态危机
针对汉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开展的调查显示,汉江已成为长江流域氮污染最严重的支流之一,微量元素已对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构成威胁。
“据估计,仅就排入汉江上游的工业废水而言,2010年约为10亿吨,为2000年的两倍,而处理率不到一半。”张全发说。
此外,在模拟气候对水源区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中,他们发现,在1950~2005年间,汉江上游流域内平均气温显著增加,降水量大幅度减少,并且在过去的20年里,汉江上游流域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
张全发分析说,随着人类活动的持续加强,汉江上游人类和工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供水量,这将会进一步加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资源短缺。
张全发告诉记者,中线工程水源地流域主要污染区域为十堰库区、汉中盆地的堰河及安康盆地的月河、丹江上游;污染类型则包括工业及城镇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
“九龙管水”困局待解
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张全发提出了加大水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农业用肥管理和河岸带植被恢复,以及开展水源区生态系统构建与保育等对策。
值得注意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9.52万平方公里,涉及水源区包括湖北、陕西、河南等在内的6省12市共48个县(市、区)。
正因如此,目前已形成跨省区、多部门共同管水,力量分散、地区分割、部门分治的不利局面。
张全发认为,必须打破行政界线,以流域为单元成立集监测、科研及执法为一体的机构,加强水源区水质预警体系及水土保持研究。
同时,他建议将汉江上游流域主要河流列入长期监测计划。
针对目前水源区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群众生存权、发展权的矛盾,张全发还建议,应逐步建立完善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力度。
《中国科学报》 (2012-04-12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