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4 11:39:06
选择字号:
中国天文望远镜:自主研发还是国际合作
 
■本报记者 丁佳
 
长城北侧的河北兴隆看上去与普通县城没什么区别,但每隔一段时间,这里就会出现一批背着背包、神色兴奋的天文爱好者。
 
2009年6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通过验收,这里也一跃成为中国天文人的朝圣之地。
 
LAMOST是一架横卧于南北方向的中星仪式主动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可同时获得4000个天体的光谱,是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最有威力的光谱巡天望远镜。
 
LAMOST的成功,让中国人开始梦想拥有一台更大、更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但在这之前,天文学家们还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
 
天文“航母”能否中国制造
 
“已建成的LAMOST,还有南极的AST3以及将建的KDUST都属于巡天望远镜。”在日前由中科院学部主办的“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我国天文大设备的现状与未来”上,中科院院士崔向群说,“中国重视巡天望远镜是正确的,但中国天文学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还缺乏一架精测的大望远镜。”
 
正在参与中国南极天文台建设工作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杨戟认为,目前全球天文学科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到2020年,天文望远镜将迎来30米口径的新时代。
 
然而,打造一台天文观测的“航空母舰”并非易事,中国是否具备了这样的实力?
 
中国在LAMOST研制中掌握的主动光学技术让一些国际同行认为,中国可能已具备了研制极大望远镜的条件。国际著名天文望远镜专家Ray Wilson评价LAMOST是“主动光学最先进和非凡的应用”;欧洲42米极大光学望远镜光学部主任Lothar Noethe则直接鼓励中国建造一台更大的LAMOST。
 
“中国已具备建造极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的技术能力、队伍和经济实力。”在崔向群勾画的蓝图中,以中国为主建造一架30米级望远镜约需50亿元人民币,只要能拿出25亿元,其他部分就可通过寻求国际伙伴补齐。
 
“这种普适型望远镜的科学价值不言而喻。”她说,“中国应走以己为主的发展道路,并且要不停步地走向30米级望远镜。”
 
然而,在崔向群等人为中国天文“航母”谋划未来的同时,另一拨人马却似乎更青睐于第二种选择。
 
国际合作:不可错失的机遇
 
2009年,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3家单位共同成立了30米巨型望远镜国际合作工作推进委员会。该组织认为,在探索中国天文科学研究和大型设备技术发展策略的过程中,通过国际合作参与下一代巨型望远镜设备的建造、管理和运行,不失为一种迅速缩小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方式。
 
从2010年开始,中科院参与了美国加州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发起的30米光学—红外望远镜(TMT)项目的设计和研发。
 
这架被寄予厚望的望远镜位于美国夏威夷,堪称天文望远镜400多年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其空间分辨率比哈勃空间望远镜还要高一个量级,在揭示暗物质和暗能量本质、描绘系外类地行星等方面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在TMT项目中,中国计划以超过10%的份额参与国际共建,承担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系统的研制任务,并最终分享这台国际顶尖设备的管理、运行和相应的使用权益。
 
“在欧美竞相研发30米级望远镜的多个计划中,中国抓住了一次难能可贵的机遇,TMT有望使中国的天文设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天文科技有望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薛随建是国际合作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认为中国在发展巨型望远镜的道路上,以我为主和国际合作要“两条腿走路”,但“在国际有关项目即将相继开工的现实情况下,有必要研究更前瞻的项目计划”。
 
从国际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历程上看,欧美国家都经历过一个几十年的“厚积”的过程,包括前期论证、关键技术突破以及人才队伍的积累等。
 
“如果中国现在也要走这条路,就势必会比人家落后N年。”薛随建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每落后10年,就要牺牲掉整整一代天文人。我国天文研究队伍正不断壮大,渴望尽快拥有国际一流的观测设备,渴望尽快走进天文科学的前沿领域,应该抓住TMT这个机会。”
 
《中国科学报》 (2012-04-04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