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广清 郝俊 刘越山 王静 龙九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14 8:33:02
选择字号:
百余名代表委员致科学报联名信引热议

 
编者按:日前,百余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名致信本报,呼吁全社会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科普工作地位。该呼吁立即在两会会场引起热议,代表委员们纷纷就加大科普投入、建立科普长效机制、培育专门科普人才等发表真知灼见。今天,本报刊发8名代表委员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中科院院士饶子和代表:
 
让科普成为令人向往的工作
 
在我的青少年时期,人们能够从很多科普报刊和杂志上了解科学。而今天的很多科技类媒体,似乎很难让中小学生和老百姓看到。媒体需要考虑,是否应当做一些专门的“科普版”,走进各类学校的校园,走进老百姓的社区。其实,《自然》和《科学》这样的杂志也有部分科普内容,这些文章应该能引起广泛的阅读兴趣。
 
在大众媒体上刊发科普类文章,能够起到广泛教育的作用。当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一定要把科普作为普通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下去。
 
对于科普人才的未来,我很乐观。我们有各个层次的科研人员,包括博士、硕士、学士等,如果在他们当中能够发现优秀的科普人才,给予他们优越的工作条件,提供好的报酬和待遇,相信他们心中很快就会有一种感觉:科学普及是一个非常高尚的好工作。在某种意义上,科普人才并不能刻意地培养出来,当科普成为令人向往的工作时,人才自然就不会缺乏了。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代表:
 
院士应该主动做科普
 
百余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名向中国科学报社呼吁加大科普工作,说明大家对这件事情很重视。我原本打算在本次两会专门提交一份关于加大科普工作的议案,但由于各种事情纠缠,最终未能完稿。
 
作为科学家,特别是院士这个群体,应该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普工作,当然内容可以扩展一些。
 
科普内容不仅局限于日常的科学常识,也应该拓展到谈某一科学领域发展的前沿情况,以及院士们的治学精神、治学经历,以此来激发年轻科学家求索科学的兴趣,也能让制定政策的官员有更多的科学素养。
 
在科普形式上也要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科普讲坛这样的活动。例如对于一些年纪偏大的院士,可以多多对他们约采访,让科学家分享自己的科研体会和治学精神。《中国科学报》的记者就可以多做一些访谈。
 
科学家、院士也很忙,忙于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科研攻关,但是否有时间参与科普,关键还是看本人,如果自己乐意去做这件事,还是能把时间安排出来。
 
山东省政府参事宋益乔代表:
 
科普工作应步入制度化轨道
 
我十分赞同科普。因为科学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虽然中国历史发展时间很长,但中国人口的科学素质有待提高。中国人从1919年更加强调现代科学,到目前还不到100年。整个民族缺乏科学常识。
 
一个民族的科学意识十分重要,如果科学意识不能在全体国民中普及,表现的一定是落后和愚昧,封建思想很快回潮。我经历过“文革”,“文革”之所以在中国出现,与国民缺乏科学知识密切相关。在科学意识很强的国家,不会发生这类事情。
 
诚然,“文革”有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而百姓如此荒唐,值得深思。
 
科学的普及可以消灭科盲,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否则现代化也很难完成。科普不完全是科学自身的,应与社会进步与发展同步推进,中国目前最缺乏的,正是国民的基本科学素养。
 
同时,科普不是少数人、少数领导或少数科技人员关起门来把工作做给自己看。
 
希望科普工作能步入制度化、科学化轨道,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大众。
 
山东省聊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菁代表:
 
科普不应只是“一阵风”
 
百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致信《中国科学报》呼吁加强科普工作,这太好了!但科普不应该只是“一阵风”,今天搞个“科技三下乡”,明天搞个“医疗三下乡”,而应该是一项长久的事业。西方国家经验表明,科普是一项“慢活儿”,从普及到见成效大约需要7年时间。
 
在我国,不尊重自然规律、不讲求科学方法、不遵循科学思想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随处可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异常重要和紧迫。如果我们的公民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社会就不可能是理性、和谐的,就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是科学普及的“盲区”。如果科学普及到位了,就不会有张悟本的出现。而必要的科学普及,也能使更多人在遇到疾病以及各种突发灾害时,不至于手忙脚乱、贻误病情。农民种地,也就不会盲目地使用较多的化肥和农药,造成环境和生态污染。为此,国家及地方应当进行必要而长久的科学指导和普及工作。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委员:
 
科普当“照”出科研最新成就
 
科普一词,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很罕见。
 
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传播体系尚未形成,其声音微弱,实效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缺乏相关顶层设计、科学家群体未认真履行“天职”,而科普工作者责任也未到位。
 
甚至有的科普展项存在常识性错误。譬如,称彩玉米和变大的超常棉桃为转基因成果。实际上,它们是传统遗传育种技术的果实。转基因不能令玉米出“彩”,而转基因棉花的优势是抗虫害。
 
2000年,我曾作为中国科协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加州一个科学院/科普场馆——它的楼下是科研机构,而楼上是科普展示厅。那里的科普与时俱进,与科研同步。如果天文观测发现一颗新星,那么它即刻就会出现在科普场馆的星空图中……
 
就像人与镜子的关系一样,科普当“照”出科研最新成就。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委员:
 
政府工作报告对科普强调不够
 
我是签名者之一,中国科学报社对这次代表委员的呼吁很重视,体现了作为科学媒体的责任感,要推进科技发展,科普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虽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科普强调不够。
 
当前,科普工作陷入了尴尬的“三不管”地带,即在科技、文化、教育中无应有位置——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未得到应有重视;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建设鲜见科普身影;科学素质教育本应是义务教育中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升的主渠道,教育主管部门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可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处于艰难境地。
 
当前,科普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然而,由于目前科普存在社会动员机制不健全、优质科普资源不足等问题,中国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力军,在协调和联合社会力量中,有时感到力不从心。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齐让委员:
 
中科院科普场馆须解决运行费
 
中国科学院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以及众多依托科研的高端科普资源。在每年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以及中科院公众科学日、中科院博物馆日、中科院植物园日期间,这些科普场馆积极组织了特色科普活动,并免费开放。
 
但目前中科院专业类博物馆、科普馆的运营面临一些较为严重的困难。反映最强烈的是经费严重不足问题,部分博物馆仅靠收取少量的门票费维持,一部分靠研究所挤占少量行政经费勉强维系,还有一部分只能局限在举办一些重要的科普活动时开放。
 
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为例,该馆是我国最大和最专业的动物博物馆之一,一年的水电费、服务费等支出达350万元,这还不包括人员支出185万元;门票收入150万元,中科院财政补贴50万元,余下不足部分150万元靠研究所补贴。
 
中科院30多个专业博物馆、科普馆每年所需的运行经费在2000万~2500万元左右(不包括植物园),但目前每年实有经费仅仅达到1000万元左右,缺口很大。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如财政部、文化部、中国科协等,高度重视中科院专业类博物馆、科普馆的建设和使用,每年拨付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其运营和更新。
 
中科院院士顾秉林委员:
 
政府应成为科普投入主体
 
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正加速向知识社会转型,科技传播体系已成其国民教育体系和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尚有较大差距。
 
科普至今未纳入科研经费开支范围。虽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置了科普专项,但经费远不能满足科普实际需求。“十一五”期间,国家自然基金从20亿元增长至200亿元,其中科普专项经费始终维持在200万元,所占比例已从“十一五”初期的0.1%降至目前的0.01%。
 
在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仍应承担其科普工作投入主体职能,保持科普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至少应与我国教育和研发经费投入增幅相当。并借鉴科技先行国家的成功经验,应引入市场机制,由政府制定相应的财税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源投入。
 
此外,在我国政府资助设立的10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对一般社会公众包括中小学生开放得很少。这也需要引起关注。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朱广清、郝俊、刘越山、王静、龙九尊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2-03-14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