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13 9:39:45
选择字号:
成果转化链断裂 “成果一大片”“应用看不见”
 
■本报记者 王静
 
“万里长征”只走第一步
 
“研究人员为何热衷于写文章?因为在科技评价考核中,论文数量代表了科研水平和能力。而在实验室获得的成果要走向应用,还有比实验多得多的后续工作要做。然而,后续工作没有显示度,不能发表文章,研究人员不愿意做。”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惠兴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指出,研究人员一般用几年时间做出样机和原理,发表许多论文,把能力展示出来,却不会再把工作向生产第一线推进。由此,中国出现了“成果一大片”而“应用看不见”的现象。
 
龚惠兴进一步分析,一项成果是否成功,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证明。但中国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得到一项实验室成果后,往往急于报奖。获得奖励,就表示得到了认可,表明了成功。而很多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他讲述,某科研单位研制出高铁驱动与控制系统,立即申报当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而温州动车事故证明,该成果并不成熟。当年8月,该成果在科技奖评审复审中被取消了。
 
成果转化链断裂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各种各样指挥棒的偏差,许多研究人员钟情于争取项目、发表文章和申请专利。科研机构的许多成果处于休眠甚至死亡之中。同时,一些真正从事成果转化的人却被边缘化。
 
“研究人员大多愿意从事前沿研究,导致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的链条断裂。”上海交大研制的镁合金新材料就出现了“内冷外热”,这种材料在吸震性能和耐高温方面有很好的优势,能大幅提高发动机性能,被GM、波音和日立公司紧盯,在国内却没有企业具有应用能力。她认为,在我国的创新链上,成果转移的中间平台十分短缺。
 
马德秀介绍,美国也有类似情况。不久前,美国奥巴马政府反思,为何很多发明成果在美国“开花”却在日本“结果”?为此,美国政府将出资10亿美元,在大学周边建立一批制造转化工程,链接大学与企业间的创新断层。
 
异曲同工,上海交大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于2010年在学校周边成立了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全新的体制机制,整合社会资源,谋求创新突破。
 
建立独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为完善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在全国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以组织名义向全国政协递交了一份提案。
 
提案认为,目前我国科技评价指标不够科学,科技成果评价程序不尽合理。在九三学社组织的万人问卷调查中,有78.5%的科技人员认为,当前项目评审结果不公正;67.0%的科技人员认为,成果鉴定不真实;有87.7%的科技人员认为,科研成果评审和评奖需要“公关”。
 
九三学社中央为此建议: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改变目前决策、立项、组织和评价不分家的做法;重大科技项目要经过独立的专家委员会评估和论证,重大项目实施过程要有独立的专家评估和监督,项目成果要由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验收等。
 
提案建议,要探索建立政府负责经费分配与监管,科学基金会等社会中介组织负责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机制,逐步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分离的科技管理体制。
 
《中国科学报》 (2012-03-13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