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明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6 9:41:32
选择字号:
两会直击:农业界的文化“冲突”
 
■本报记者 黄明明
 
为方便小组讨论,2000余名委员按照界别分成了54个小组,其中农业界在38、39组。
 
相对于经济、教育等热门小组,农业组的人少,讨论也略显沉寂。按照惯例,出席的委员们对政协工作轮席发言谈感受。
 
主持人、农业部原副部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范小建对其中一位委员说:“你谈谈感受吧。”
 
记者并不了解这位委员的身份,只猜测农业组的多半应该都是和农林相关吧。而从他的发言中,记者逐渐判断出来,他应该是位企业家,从事着博物馆建设的相关工作。
 
“听完贾庆林主席的报告,我内心无比的激动。报告中对文化建设的论述,带来了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接着,他介绍了他投资3.2亿元,对某一古都的遗址进行了考察和挖掘,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一家博物馆。
 
“去年贾庆林主席去我们那儿考察,他看到我们博物馆的建设工作非常高兴。”说及此处,这位委员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音调提升了半个分贝,“贾庆林主席握着我的手说,‘你是一个光荣的政协委员!’”
 
后排有委员插话说:“说说你建立这个博物馆,政府给予你多少帮助吧。比如,给批了多少地?”
 
“500亩,是市中心的。”这位委员坦言。
 
“那你们在对文物的挖掘过程中,谁来监督你呢?少了怎么办?其中一两件的价值就足够你投资的钱了。”有委员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他回应说:“我们都是在国家文物局的要求下,邀请国内著名考古专家和文物保护机构来挖掘的,每一件文物都是记录在册的。”
 
“还有,那你们私人博物馆挖掘出来的文物归属权到底归谁?是国家的,还是最后到你个人腰包了。”一位与博物馆系统相关的委员表示,“在我们国家现有环境下,我是不主张开办民营博物馆的,风险太大,无法控制。”
 
这位委员感觉有些被冤枉,辩解道:“我自己也是上百亿的资产,现在我每年都投四五千万元进行公益文化事业。我犯得着去自毁名誉吗?我这么做,无非是想去做让世人尊重的民营企业家。”
 
他进一步解释说,请大家回去翻翻去年发的粉红色本本的提案范例,倒数第二个就是他提的,“文化遗产保护应由政府主导,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
 
“那你哪天宣布把你的个人文物和博物馆全部捐给国家,那我们在座的全体委员,集体为你起立、鼓掌。”对话,进入了高潮。
 
现场一阵哄笑。“跑题啦,跑题啦!”
 
主持人打起了圆场,笑言:“讨论得好,政协就应该言论自由嘛。这也是我们农业组五年来第一次关于文化的大讨论。”
 
会后,记者去采访了这位企业家。他依旧畅谈民营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没有介意现场的冲突,“是认识问题,很多人对民营博物馆的建设还不了解。”
 
39组的一位委员私底下告诉记者,其实,争论的原由在于,很多委员看不惯他在这个场合宣传自己。
 
《中国科学报》 (2012-03-06 A2 两会直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