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巧玲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2-27 8:32:17
选择字号:
欧阳自远院士:圆梦之路执著而坚定

 
■本报记者 张巧玲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的办公室。谈起工作,他依然如数家珍。
 
“月球方面,嫦娥三号很快要实施了,探月三期工程也在积极筹备中,月球科学样品采回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如何开展要提前谋划,最难的是开展载人登月的论证工作,另外深空探测的论证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不抽空好好休息一下啊?”记者关切地说。
 
欧阳自远笑笑:“小车不倒只管推。”这是他常常用来形容自己的一句话。
 
如今,已是77岁高龄的他,依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每日依旧保持只休息四五个小时的生活习惯。
 
从钻研地质,到开展地下核试验的艰苦工作,到与月球结缘,再到走向深空,正是拥有一个又一个梦想,他的人生总是充实而精彩。
 
报国赤子情
 
1935年,欧阳自远出生在江西庐陵(即现在的吉安)。祖父、父亲、叔叔都以行医和开药房为业。然而,出生医学世家的欧阳自远并没有如父母期待的那样,子承父业选择学医。
 
1952年,欧阳自远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1952年刚刚组建的北京八大学院之一的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
 
“我的第一志愿就是北京地质学院。”欧阳自远说。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准备从1953年起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而建设工业化,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资源,因此当时国家最需要提高地质勘探能力,寻找经济发展需要的矿产资源。当时,国家号召年轻人“唤醒沉睡的高山,为祖国献出宝藏”。
 
“我觉得这很高尚,也是一个新中国新青年的责任,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应该学什么,完全是出自一片赤子之心。”欧阳自远说。
 
经过4年的努力学习,欧阳自远获得了“优秀毕业证书”,并留校做苏联专家拉蒂斯的研究生,攻读地球化学专业。
 
1956年年底,全国第一次招考副博士研究生,由于苏联导师回国,学校建议欧阳自远报考我国著名矿床学家、当时的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涂光炽的副博士研究生。
 
欧阳自远回忆说,当年涂先生只招收了3个研究生。“录取后,头一次见他,他就非常客气地问我想做什么,我说我的大学毕业论文做的题目是《河北兴隆寿王坟矽嘎岩型铜矿的成因》,我想把矽嘎岩型矿床成因的工作继续做下去。”
 
铜陵一带的铜矿和阳新一带的铁矿是长江中下游最著名的矿产,被称为矽嘎岩型铜铁矿床。于是,在第一次见到导师时,欧阳自远的研究课题就定了下来——研究长江中下游矽嘎岩型铜铁矿的成因。
 
接手地下核试验
 
研究生快毕业时,欧阳自远被选为时任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侯德封的助手和学术秘书。当时,侯德封非常希望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核子地质学,他希望欧阳自远能在业务上帮助他。
 
侯德封派欧阳自远去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系进修一年核物理,再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进修和参加实验研究半年。之后,欧阳自远开始在侯德封手下做核子地质研究,成为地质所唯一一位既懂地质、又懂核物理的人。
 
1966年,为响应党中央“建设三线”的号召,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有关国防和新兴领域的研究室被要求搬迁至贵阳,并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所,以涂光炽为首的中青年科学家被派到三线,建设三线,欧阳自远也是其中之一。
 
也就是在那时,欧阳自远承担了平生第一个重要任务—— “地下核试验”。
 
欧阳自远回忆,1963年,侯德封从国防科委开会回来后,向他传达了一个信息:为了避免地面和大气层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国家决定开展地下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工作。
 
既懂核物理又懂地质的欧阳自远被选中负责领导地下核试验的准备工作。
 
接过任务后,欧阳自远带队前往野外开展地下核试验场的选址工作,最后选择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场附近南山区域的石灰岩介质做地下核试验场。
 
“那时我每年都要去新疆,都是跟解放军住在一起,他们对我们照顾得很好。”欧阳自远说。
 
在研究所里,欧阳自远和他的团队做了4年的实验和计算研究,证明国家提出的要求完全可以试验成功,然后再开始打坑道。在试验场,他们要将坑道打到山底下,上面有好几百米的山压着,坑道最末端成鱼钩状,把原子弹放在鱼钩的中心处。
 
1969年,中国第一次地下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之后,中国又在花岗岩中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
 
“我好几个春节都在那里度过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年轻时全力以赴,顺利完成了两次地下核试验工作,我感到非常欣慰。”欧阳自远说。
 
与月球结缘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这给了欧阳自远极大的震动:“这是人类开辟空间的时代。”
 
欧阳自远认为,通过卫星可以逐步把整个地球看清楚,对地球的了解也是整体、综合的了解。有了卫星,以后找矿更容易。
 
然而,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来说,发射卫星还是件很遥远的事情。
 
“但我想可以先作点准备,我相信中国总有一天会发射自己的卫星,一定能进入空间时代。”欧阳自远说。
 
于是,从1957年开始,他便开始关注空间的研究,主要关注人造卫星对地球的观测和对月球、火星、金星、太阳和小行星的探测。对于他来说,当时只有一个东西可以研究——陨石。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很多陨石被当做铁矿石融化,但融不掉,后来欧阳自远发现了这些陨石,并作了几年研究,中国系统发表关于陨石的科学研究文章正是从欧阳自远开始的。
 
1958年,美国和苏联开始探测月球,欧阳自远又有了新的思路。欧阳自远认为,地球是太阳系行星中的一个,要搞清楚地球的起源和演化,也应去研究和了解它的“兄弟姐妹”。就像研究家庭中的某个成员,必须深入了解整个家族的遗传基因。
 
1960年,欧阳自远在地质所建立了天体化学与核子地球化学研究组,正式开始跟踪研究月球探测动态和成果,我国地外物质——陨石的系统研究也从此正式开始。
 
之后,中国成立了天体化学和空间地质学专业委员会,通过系统了解苏、美两国月球探测的进展,综合分析深空探测的技术进步与成果。
 
研究真正的月岩
 
从1958年至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展开了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竞赛,掀起了第一次月球探测高潮。其间,苏、美两国共发射了108个月球探测器,人类的月球探测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1978年,对欧阳自远来说,一份意外的收获从天而降。
 
那年5月,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代表卡特总统向时任国家主席的华国锋赠送了一块仅有1克重的月岩样品和一面由美国宇航员带上月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当国务院办公厅得知欧阳自远团队正在作这方面的研究,就通知他们到北京取回样品并进行分析测试。
 
他们联合了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共同进行研究。最终确认这份样品是阿波罗17 B型高钛月海玄武岩,样品编号为70017-291,补充了70017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表面结构、形成环境等新资料,共发表研究论文14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月球科学的发展和微量微区分析技术的进步。
 
“我们的微粒、微量分析测试水平提高很快。假如没有之前几十年的积累,我们也不可能有机会研究真正的月岩了。”欧阳自远说。
 
因理想而执著
 
阿波罗计划结束后,从1976~1994年长达18年的时间里,世界上没有进行过任何成功的月球探测活动。1989年7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号召美国在月球上建立长期驻留的永久基地,以此作为向火星进发的出发点,最终实现登陆火星的计划。1994年和1998年,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和“月球勘探者”号月球探测器,对月球形貌、资源、水冰等进行了探测,奏响了人类重返月球的序曲。
 
而此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开始具备参与新一轮月球探测热潮的能力。1993年,欧阳自远向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提出我国应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建议。1994年,他向专家组提交了《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报告并获得通过。中国的探月计划从此开始迈出真正的步伐。
 
然而,任何一个新生事物要想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的月球探测也不例外。
 
“我开始向国家提出月球探测计划时,很多人感觉很荒唐,甚至骂我。一开始真的很难!”欧阳自远说。
 
尽管遭受质疑,但欧阳自远依然坚信:中国能搞,而且还一定能搞成。
 
1994年欧阳自远和褚桂柏等专家经过1年多的工作,完成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之后,国家“863-703”项目支持开展“中国月球探测的长远规划与发展战略”的研究,经过中科院地化所和空间中心的共同努力,1998年完成了我国月球探测发展战略的研究项目,提出月球探测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
 
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也启动了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支持以欧阳自远为首席科学家的研究团组开展“我国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科学目标研究”。
 
2000年,研究团组完成了《我国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科学目标》的研究报告。
 
2001年,中国科学院军工办再次启动创新方向性项目“月球探测关键科学技术研究”。2003年,欧阳自远团队完成了《月球探测关键科学技术研究》报告。
 
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之后,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逐步展开。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古人说‘十年磨一剑’,我是35年准备和10年论证磨一剑。”令欧阳自远欣慰的是,我国的月球探测计划经过那么多年的鉴定与评审,最后的科学目标和他最初提的一模一样。
 
将梦延续
 
欧阳自远常说,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最终这么大难度的梦想还是实现了”。
 
不过在欧阳自远的心中,梦想远没有结束。随着嫦娥一号、二号任务的顺利开展,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及深空探测工作正一步步往前推进。
 
“下一步,软着陆,第三步要采样返回,再进一步实现载人登月。2017年前,中国还要做火星探测。”欧阳自远说。
 
最令他欣慰的是,通过嫦娥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人,都是三四十岁左右。
 
“他们才是嫦娥的主力军。我不再是主角,但我希望能配合他们把工作做好。”欧阳自远说。
 
近年来,欧阳自远还有一份重要的工作——科普。他每年要作40~50场科普报告,近5年时间里,他作了200多场科普报告,版本高达20多种,从小学到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连官员、院士的版本都有。
 
“就是希望公众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有人比喻我像一名‘虔诚的牧师,去宣讲他的理想’。我拿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我要让公众、院士、官员都能了解我们在做什么。这是我的责任。”欧阳自远说。
 
人物介绍:
 
欧阳自远,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1935年10月9日生于江西吉安。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
 
曾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月球与行星科学、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
 
近年来,积极参与并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提出绕月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中国月球探测二、三期的科学目标与研制要求,是中国月球探测的首席科学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报》 (2012-02-27 B2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