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22 8:18:09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环境研究要“大声”做

 
此次在报道抗生素环境污染话题前,笔者在搜集资料时,便难以在已经发表的新闻中获取有效信息,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仍然“深埋”在普通人很难接触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在联系相关领域专家时,笔者也吃了不少闭门羹。
 
抗生素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确是一个重大的公共话题。但和其他领域的专家相比,环境学者显得似乎更小心翼翼。
 
诚然,和其他前沿科学研究相比,环境、生态问题往往与人类健康分不开,几乎所有环境话题都具有相当高的公众关注度。很多环境领域的科学家往往把自己的研究称为“敏感问题”。由于公众往往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环境研究中的数据和假设,研究结果常常遭到误读和夸大。
 
这将让环境研究学者陷入颇为尴尬的处境。最后,学者不敢说、公众想知道的局面又会进一步恶化科学家与公众的关系,公众便可能降低对科学家的信任度。一旦环境突发事件发生,科学家又成为了舆论的众矢之的。
 
为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建立良好的科学家与公众关系,笔者呼吁:环境研究不能悄悄做,而要“大声”做、“放声”做!
 
当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不高是现实,但这不意味着科学家因为担心被误解而推脱向公众解释科学问题的责任。也只有所有科学家不停地、耐心地解释,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才有可能提高。
 
同时,环境问题“大声”也有助于取得更好的科研进展。环境问题本身便是一个多学科问题,特别是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因此,任何一个环境问题的研究都应当有医学专家的声音出现。例如,最近多名环境科学家、大气化学学者正主动与临床医生、医学研究者联系,积极推动PM2.5大气细颗粒的健康风险研究。
 
在充分探究科学问题的前提下,以推动人类健康为目的的环境研究才能体现出其巨大的价值。
 
总之,无论对于公众理解科学还是对环境问题自身的研究,环境学者“大声”做一定将对研究有所助益。
 
《中国科学报》 (2012-11-22 第3版 深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