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华 王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0-31 8:14:31
选择字号:
专家称高校企业亟须建立功能互补知识联盟
 
■本报记者 钟华  实习生 王珊
 
身处大学的科研人和管理者,无不对当今这个以知识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知识社会深有体会:知识创新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社会需求所驱动,知识生产也被越来越多地置身于应用的背景当中,因此更强调跨学科性,强调综合解决问题……
 
“大学已经不再是知识生产的唯一场所,知识生产已经溢出大学和学科的边界,向更广阔的社会机构弥散,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这就要求大学应积极融入社会,打破传统学科体制和现有制度的束缚,更多地感受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其知识生产和创新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和生命力。”10月26日,在 “2012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暨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上,会议的主办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的这段话道出了当今大学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而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则是他与在座来自60多所知名大学的校长们通过研讨达成的共识。
 
开放办学的挑战与策略
 
“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大学应该重新定位和思考自己的角色和办学方向。”怀进鹏说。
 
事实上,近年来大学的开放办学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很多国家都将大学纳入到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当中,期望大学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原动力。
 
2000年,英国政府在科学与创新政策白皮书《卓越与机遇——21世纪的科学与创新政策》中指出,“应保持基础研究的优势以驱动知识经济,加强大学的创新能力及其与企业界的联系”;2011年,中国政府推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发挥高校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同年,美国政府推出《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期望在5个方面推进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大学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同时,由于大学自身的独特性,在开放办学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和矛盾。怀进鹏将它们归纳为四个方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矛盾,跨学科与原有学科秩序之间的矛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因此,如何处理好原创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关系,怎样从应用研究中提炼出基础研究问题,如何逐步突破现有学科体系的束缚和障碍以促进新知识的产生……这些都成了大学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大学生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有很强的能力,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加强。”法国中央理工大学校长彪赛(Herve Biausser)认为,学校更好地发展与企业合作的关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与大学合作是企业首选
 
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要求企业参与到知识的生产过程中,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创新,满足社会的需要,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巨大的挑战。
 
与大学合作,也成为企业的首选之路。
 
“企业在工程方面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研发费用剧增,财务风险大;一是人才资源萎缩,缺乏各方面的人才。”美国波音公司副总裁马爱伦(Bertrand-Marc Allen)在研讨会上提出企业和大学的合作,可以将学校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企业丰富的实战经验结合起来,在大大缩减企业研发费用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如何控制成分和风险,并从学校中吸收优秀人才。
 
阿里巴巴近年来一直与高校合作,比如说与浙大在云计算方面的合作,与北航在“863”计划方面的合作等。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振飞表示:“和大学的合作对自身来说,获利很大,双方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设备仪器等方面共享资源,大学的理论和企业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可以帮助阿里解决海量数据问题,使得研发时间缩短,新技术更快地走向市场。”在高校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且每年也会设置数百个实习岗位,让学校共享企业的资源,阿里巴巴同时借助高校的人才优势,促使实习生由学生向员工身份的转变。
 
合作沟通的双螺旋新型关系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达成共识,满足政府的需求,对双方来说无疑都是有价值的。但是长期以来,大学和企业的发展理念是不同的,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新的环境下,大学的学者应该要首先定义是在和谁交流,不是你的学生,也不是你的科研伙伴,而是企业。企业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学校应该致力于帮助企业去澄清问题,甚至是通过组建来自不同学科的团队,通过倾听来和企业交流,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设计自己的课程。”悉尼科技大学工程与信息技术系主任阿奇·约翰斯顿(Archie Johnston)认为,大学学者要善于倾听企业的观点,并使企业感到舒服。
 
面对知识社会,大学需要重新调整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其他机构的关系。怀进鹏认为,大学、政府、企业应将社会需求、知识生产、技术创新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政府、大学、企业三者的单线模式关系。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双螺旋模式”——政府作为制定政策和提供资金的机构,大学有着研究优势和人才优势,企业有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的优势,大学和企业在依据自己的优势满足政府根据社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对双方提出的要求的同时,也要把双方的优势联合起来,建立功能互补的知识联盟,形成双赢互利的局面,满足彼此的需求,推进知识的生产和创新。
 
“校企应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方面协同合作”、“校企应共同致力于工程师培养”、“校企应通过协同创新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共同努力”——峰会上,60多位大学校长与来自世界500强的企业管理者发表了这份关于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北京共识”。这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将会给大学和企业带来怎样的发展契机,能为国家的科技创新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们乐观其成。
 
《中国科学报》 (2012-10-31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