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林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14 9:27:49
选择字号:
转型“游移”致制造业加速失血

 
编者按:
 
与大型国企相比,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一直如履薄冰、举步维艰,这从“非公经济36条”落实之难、见效之慢可见一斑。种种问题背后看似都有其现实原因,实则是中国30年经济体制改革对非公经济的忽视,使其不得不面临再一次的破冰之旅。
 
有报道称近期国家决策层或将召开会议,有望组建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国家级管理机制与架构,将为占中国经济重要份额的非公经济注入能量、舒展筋骨。为此,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关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创新等事关业界长远发展的紧迫命题。
 
美国制造业部分环节陆续迁出中国,前7个月我国对美出口持续低迷,加工贸易比重下降,出口制造企业订单流失——今年,制造业领域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加剧了外界对于该行业的担忧。更有甚者,美国生产的筷子开始出口中国,这一个案传出令人不安的信息:美国正从低端和高端同时向“中国制造”发难。
 
美国制造业重调其亚洲布局以及中国国内自身的产业转移,助推“中国制造”加快酝酿一场转型升级的暴风雨。但对不少国内企业来说,长久形成的对于传统制造业的心理依赖,似乎并不容易戒除。
 
□本报记者 张林
 
流失的不仅是订单
 
“都说工人给老板打工,我现在是给工人打工。”陈开枝说。陈是佛山市开信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每当他出现在工厂,这样的念头总会不受控制地跳出来,“别发不起工资、别没订单”。
 
情况也许并没有那么糟糕,特别是对于这家有20多年的光机电领域技术积累、产品全部出口欧美国家的企业来说。开信光电主营天文望远镜、瞄准镜以及LED探射灯。LED产品为公司近年转型的产物。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2009~2010年,公司订单减少近80%。“两个主要的美国客户破产了。”陈开枝无奈地说。破产原因是美国经济不振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减少,同时银行惜贷。今年,公司订单量虽有所回升,仅堪比正常年景而已。
 
事实上,迄今金融危机的余波仍在制造业延续。
 
在造船行业,今年航运市场再度萎缩,中国船企获得的订单份额整体较差。许多高端船型价格及技术要求高,中国船企拿不到,被韩国人抢去不少订单。
 
普通船型的订单同样也不乐观。中船重工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韩光分析:“现在制造业对低碳、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但在油耗、排放指标等方面,中国企业设计的船型与日、韩船型相比普遍存在差距。”
 
商务部今年一季度数据分析显示,今年中国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原材料价格、职工工资持续大幅上涨等因素将不同程度挤占企业利润,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
 
数据显示,1~7月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下降。但商务部不支持媒体关于“大批出口型企业倒闭”的说法。
 
然而,外部环境的确变得日益严峻,人民币升值和国内成本上升,不断削弱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为生存而战,这种悲壮的情况已在制造业发生。
 
“我认识的人对搞企业越来越没信心,他们希望能收(被收购)就收,能卖就卖。”陈开枝说,在他周围有这么一股情绪。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武文生表示,由于国内制造业对当前的经济泡沫化倾向日益不安的感觉,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逃离实体经济。
 
转型的代价
 
经历“N连跳”之后的富士康不堪压力,决定逐步用机器人取代工人。这让它暂离了“血汗工厂”的诟病,有媒体称之为制造业“带血”转型。
 
陈开枝最近有些失落。美国客户动员他去越南合资建厂,他权衡再三还是放弃了。企业转型,他更希望在国内想办法,因为中国市场也是国际市场。最终,他把部分零件制造业务转向西部。
 
在订单锐减的去年,陈开枝曾想做国内市场。但现实很残酷,几乎所有的员工都不习惯从外贸转做内销。产品内销,首先涉及螺纹标准的英制(欧美)与公制(中国)的转换,仅此就要对工艺装备、检测设备、包装设计等进行彻底变更,需要不菲的投入。陈开枝就此打住。
 
化肥行业近年来受进口冲击和假货的影响,产业整合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复合肥行业正进入一个高成本、高价位的时期,行业形势不容乐观,产业整合势在必行。”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金正大主要从事复(混)合肥、缓控释肥等肥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与一般化肥不同,复合肥属于对肥料的二次加工,其上游原材料如氮、磷、钾等单质肥料占生产成本的80%以上。目前金正大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外购,已成扩产最大瓶颈。
 
为此,金正大南下贵州斥资59.6亿元开发磷矿资源,又与河南邮政共同投资建设肥料生产基地,推广新型专用肥料。
 
前者意在控制上游资源,降低运输成本;后者用于完善销售终端。“我们希望通过控制产业链实现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上述企业负责人称。
 
“现在制造业的外部环境并不好,这里的一些企业主靠出租厂房赚取租金,或者投资其他短期能盈利的项目,对企业自身的投入反而越来越少。”杭州西湖不锈钢厨房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袁红翔介绍说。
 
袁的企业年产值200万元左右,规模不大却发展平稳。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公司经营接近零利润。他担心,虽然厨房设备行业对一般市场波动反应不太敏锐,但由于进入企业增多,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恶性竞争在所难免。转型之忧在行业内相当普遍。
 
对中国造船业而言,金融危机时期是一次难得的转型升级的机会。当时国际航运市场萎缩,新船订单减少。国内造船企业本可以借机苦练内功,研发高端产品。但不少企业忙着抢订单,抓紧开工挣钱。
 
韩光说:“如果当时国家再多鼓励一点,企业再多努力一点,也许就抓住了一次难得的转型升级的机会。现在,造船业发展很被动。”
 
对劳动力的“恐慌”
 
受人民币汇率、人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的优势正在减弱。在成本控制方面,民企做得差强人意,国企做得还不够。
 
一般而言,企业通过改进制造工艺、使用新材料,可以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但对于劳动力成本的控制,有时候并不能“随心所欲”。况且,通过创新获得的机会远比单纯降低劳动力成本创造的机会要多得多。
 
长期与制造业企业接触,武文生发现,有两种企业会觉得转型困难:一种是拿不到资源,无力转型;另一种是到手的资源太多,在风险管理、成本控制、项目驾驭等方面驾驭能力不足,难以转型。
 
关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与规避措施的姜丽勇,在其最近服务的一家国内纺织企业在越南投资建厂的案例中发现,国内企业对于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因素过于紧张,而对于(投资)目标国家的市场环境则缺乏充分的认识。姜是高朋律师事务所律师。
 
“虽然越南(与中国相比)有更廉价的劳动力,但同时也有更糟糕的基础设施和金融配套。”姜丽勇说,关键还是在于中小企业投资需要更加理性化。
 
“我们的企业已习惯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但对未来经济增速放缓、成本上升、环境改变等发展趋势认识不足,也不愿面对这样的事实。”武文生说。
 
然而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劳动力成本上升并不可怕,他们更担心员工的技能不足、生产效率降低以及对企业缺乏认同。
 
转型升级涉及技术、人才和市场等因素。面对市场风险,许多企业对一般工人采取“自然减员”的办法,对人员来去不太在意。但如果技术人员走了,而企业老板又不掌握技术,那企业就会很尴尬,甚至“死得很快”。
 
“许多人抱着‘赌’的心态,想转到一些投资回报高的项目。”一位不愿具名的制造企业老板说。
 
武文生指出,投资房地产项目、进入资本市场等短期逐利行为,不仅不能充实壮大实体经济,反而会导致产业空心化。“挣快钱的项目毕竟不像实体经济能创造持久的社会价值。”他说。
 
“外部环境的严峻对单个制造业企业的影响未必很大,但对产业界人心的影响很大,这增加了大家‘赌’的心态。”陈开枝强调,不能让“赌”的心态传递到整个产业。
 
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其难度对中小企业尤甚,其中政府支持能否真正到位,就如同企业是否由一个真正拥有企业家精神的老板掌舵一样,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时报》 (2011-09-14 A3 深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研究增强光动力灭菌效果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