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同日,一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再度引发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该篇博客的作者就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
2011年初,饶毅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但在中国科学院17日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得知自己落选后,饶毅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早在今年三月份就已经写好的题为“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文中提到:“在表达了尊重和感谢后,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此言一出,立即引起网友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外界对院士制度的热议。近日,中新社记者对饶毅进行了独家专访。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饶毅:
我觉得科学院院士的选举,大体范围内还是他们在求比较公正。很多人误解,认为院士本身制度造成了很多问题,其实是文化造成了问题。院士最大的特点,不是副部级(待遇),副部级待遇是让这些人医疗条件改善等等,其实不是这些东西,其实因为中国人希望得一个他们叫“修成金身”。院士是一个终身荣誉,得了以后就掉不掉。所以其实很多人向往的是这个东西,他的权利其实都来源于你作为院士就掉不掉,然后你又可以选其他院士,其他人又都想进去,所以就对你卑躬屈膝。真正滥用权力的院士不多,但是有相当多的学科里面,有几个人滥用权力,是他们把院士的牌子、名声搞坏了。
今年49岁的饶毅可谓科学界的“名人”,曾任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并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在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均做过学术报告。2007年45岁的他从美国西北大学全职回国,随即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与其前后脚踏上故土的还有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施一公,两人回国一度被视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轰动的标志性事件,并被认为是新时期归国潮中的代表性人物。舆论更将他们的回国与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的回国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是在海外成名后,壮年归国效力的科学家。
不要院士这个荣誉,对饶毅个人而言,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在生物学界和在自然科学界,多数人都知道饶毅在学界的地位,与他当不当选院士无关。不当院士,只是对他在学界以外的“工作”会有影响,一来他可以不参加,再次在他看来,那些也有很多根本算不上“工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饶毅:
有一个单位组织一个学术活动,他就先是中国的院士,再是美国的院士,再是我。我说你要就按照学科、专业方向来排谁先讲谁后讲,要就按学术水平来排,你不能这样中国院士、美国院士、再我,那样我就不来了。
对于这位神经生物学家,公众熟悉的不仅仅是他研究的领域,更是他大胆、犀利的言论。早在2004年,饶毅在全职回国前,就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对中国政府的中长期科技规划表示关心,并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和建议。2010年年底,饶毅和施一公还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刊出社论,认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机制更多的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高低,文中他们直言不讳地批评现行科研基金分配机制“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落选院士,是否与他大胆、犀利的言论有关呢?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饶毅:
你说是不是说话多,我觉得说话多是一个因素。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原来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问题,加上文革以后有一批人,只觉得要得东西,不想到自尊和有原则。
饶毅表示,基于院士制度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和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尊敬,尽管自己早就预料到会落选,还是接受了参加中科院院士的推选。但接受以后,又以博文的形式将自己预料的结果发布出来,并宣布不再参选,在别人看来可能匪夷所思,在饶毅看来却独具意义。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饶毅:
这个事件造成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有一部分正教授不敢来了,他心里想,饶毅已经被群殴一次了,我这个教授还没有他高,那不是也要给别人群殴一次吗。那他也知道这些人不如他,他觉得这个群殴实在不值得,所以我觉得可能会吓退一些人。所以我得出来说不做,要不然我光落选,那他们也可以有勇气说不做,我就一次也不参选,我们就做工作。
(所以)我觉得这样做,对风气会有一点促进,至少他下次要想一想,对待别人的时候,他要去找好的人,他要找得对,要他找错了,别人笑话他更多,他继续打压其他好的人,他心里也会有所顾忌。
饶毅给记者列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没有当选院士,不代表不被肯定。那在饶毅看来,什么才是对他最大的肯定呢?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饶毅:
我觉得你很大的一个事情是,自我判断和肯定。你自己有自我判断和肯定,其它的判断和肯定,对你是有影响的,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凡是对自己没有判断和肯定的,和不自信的人,他就希望别人给他多戴一顶帽子,因为只有那个帽子,他才觉得是肯定了自己。
尽管自己不再候选中科院院士,但饶毅说,他一个人表态就足够了,其它合格的人还是应该去参选院士,而合格的人当选院士本身,也可以帮助改变现有的问题。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饶毅:
以后有更多的做得好的人进去,本身质量的改善就是一个改善。做得好的人自己有质量,自己会尊重自己,他对质量的要求也会高。另外只要有自尊的人,他在继续评选的时候,他会严格按照原则,按照学术来,不会去接受其它的那些东西,接受其它东西,他自己都觉得自降身份。然后做了院士以后,不要什么东西都去过分的做,做自己懂的东西,不要不懂的东西也去做,不要去跟某些要跟你搞利益交换的官员,我觉得都是这些具体的事情要去改善。
当初饶毅毅然回国,是因为觉得中国可以很好的发展科学和教育,而他自己也可以做些工作。现在他的想法并没有改变,落选院士,他还照样做他的工作,并仍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饶毅:
我在美国看过美国有问题,别人对我分析美国问题,别人不能理解,因为美国的问题跟中国不一样。但是美国那些问题是已经交织、僵持在那里,解决不下去,所以他反而往前走就慢。我觉得这个中国会越做越好。我有一个说法别人不太接受,我认为中国的问题这么多,这是中国最有希望的原因,因为这么多的问题大家看得懂,而且大家也觉得其实可以做的。所以这个人解决这个问题,那个人解决那个问题,全国解决一点,就会进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