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蔚 王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9 8:19:42
选择字号:
周口店:家园,还是陷阱

 
周口店遗址保护性发掘现场周口店遗址保护性发掘现场
 
周口店无与伦比的学术潜力与重大学术争议并存,使它在科学上独具魅力。“封存”几十年后,经过三年保护和抢救性挖掘,目前,周口店的发掘与研究正进入一个关键性节点……
 
8月8日,在进行了三年保护和抢救性挖掘后,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和科学考察队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对3年来的发掘收获、研究成果和保护工作进展,向公众和媒体作出通报。
 
此举可能再次牵动学术界和媒体的神经,引发社会对围绕北京猿人“地位”和诸多争议性学术问题的关注。
 
争议:谁是周口店的主人?
 
作为古人类遗址的重要代表,周口店保存了纵贯70万年的人类生存历史,是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科研价值最大、产出成果最多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地。
 
而国际学术界对周口店地位的挑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西方学者对以往诸多研究结论的否定。
 
其中,最具“杀伤力”的观点认为,周口店根本不是古人类的家园,反而是他们的“死亡陷阱”。在很多时候,所谓的“猿人洞”其实是鬣狗之家,猿人的骨骼很多是被鬣狗、洞熊等拖入洞中的。北京猿人不仅不是周口店的“主人”,相反是这里的“猎物”。
 
还有西方学者质疑北京猿人的用火能力,认为遗址所谓的有控制地用火的证据不足,经燃烧的材料是被水流冲入洞内的。被当做灰烬的堆积,也可能是有机质自燃或氧化的结果。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认为,上述认识上的分歧与争论有多重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周口店的发掘与研究主要完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科技手段和认识水平的制约使许多研究结论具有历史局限性,无法完全经受后期的检验。
 
同时,高星也表示,若不对相关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不对上述疑问和挑战作出有效的阐释和回应,我们将无法走出对中国乃至亚洲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瓶颈,无法在国际古人类学界取得更大的发言权和应有的学术影响力。
 
契机:揭开面纱的一角
 
2009年夏,由于周口店的“心脏”——第1地点西剖面存在坍塌隐患,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部位进行有限的清理发掘。
 
尽管这是一次以遗产抢救和遗址保护为主旨的小规模发掘,面积局限在20平方米之内。然而,在周口店“封存”了几十年后,这次开挖动土还是揭开了周口店神秘面纱的一角。
 
此举为寻找有价值的研究材料和开展系统的取样分析并最终解决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高星的主持下,中科院古脊椎所下属的周口店古人类研究中心,一边进行保护性挖掘,一边围绕“北京猿人生存行为”的国际热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工作。
 
经过近3个年度的野外科考,考古队已经完成了对第3层和第4层上部的清理。高星介绍,第4层被称为“上文化层”,是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富集的层位,是承载许多富有争议的科学问题的部位——可以说,周口店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进入了一个关键性节点。
 
同时,三年的发掘也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首先是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出土,尤其是小型哺乳动物内齿类化石极其丰富,这得益于筛拣、水洗、显微镜下滤选等精细的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其次是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尽管以前也有过同类的发现,但新的发掘采用全站仪定位测量,对标本进行产状记录和单独的保护性封装,提取到遗物精确的埋藏学信息,并为日后观察标本上附着物和细微的使用痕迹创造了条件。
 
另外,此次科考还发现和提取到大量疑似用火的材料和证据。
 
用火,是解决北京猿人生存行为争议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否有能力控制、使用和保留火种,可以澄清北京猿人是“主人”还是“猎物”的争议。分清洞中的遗迹是“人为”使用火的证据,还是其他化学反应遗留下来的,也可以更好回应,这些洞穴是“家园”还是“陷阱”的疑问。
 
随着科学手段的进步,新出现的挖掘材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大的“潜力”。
 
“我们希望能够一锤定音!”
 
最近,高星等人与国家安全科技研究院的专家合作,在遗址新发掘揭露的剖面上取“灰烬”样品作元素分析,结合系统的实验对比,初步结论认为周口店遗址存在原地大量燃烧的遗存,进一步证实北京猿人能有控制地用火,而且已懂得使用燃烧热值更大的树种作为燃料来抵御寒冷。
 
据悉,本次发掘可能已经揭示出有关北京猿人能够有控制地用火的更加直接有力的证据。“我们希望能够一锤定音!”高星的语气中流露出信心与期待。
 
长久以来,古人类学是一个不断地处在争议漩涡中心的学科,每一个新证据的出现,都可能颠覆前人的结论。
 
因此,在新的信心面前,周口店遗址古人类研究中心制定了更长远的研究计划。到2016年,将完成对第4层至第10层的发掘、清理和取样工作。
 
高星表示,在未来的发掘中,将采集更多、更适合和更有代表性的样品,用现代科学手段作更多的分析测试。在这一基础上,除了有望彻底结束有关北京猿人用火和对洞穴的使用方式的争论外,在北京猿人的适应生存模式、技术与智能的阶段性发展演进和东亚人类演化等重大问题上,都有待通过进一步研究,给出答案。
 
《科学时报》 (2011-08-09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