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文章:中国科研重“量”更需重“质” |
数据共享、学术监督、国际合作和参与全球性问题是关键所在 |
7月2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彭长辉的文章,分析了中国的科研质量现状并提出看法。
文章引用英国皇家学会于前不久发布的一份报告(
科学网相关报道)中的数据并指出,虽然中国在国际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已跃居全球第二,文章引用比例也从1999年的几乎为零到2008年的4%,但与美国的30%相比,仍是相形见绌,中国的论文引用总次数也才排名第9。中国的论文增长数确实不能反映出研究质量。
彭长辉认为中国要想在科研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四方面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科研数据共享。中国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从未系统地公布过研究数据,即使论文发表之后,也是如此。透明程度如此缺乏,也为国内外科学家所诟病。这也最终导致文章引用率的下降。
第二是学术监督,他认为中国应该在学术不端的监督与处罚问题上下更多力气。
第三是加强科研国际化合作,彭长辉援引皇家学会的报告表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趋势正在逐年上升,而论文引用与国际合作也存在密切联系。
最后,彭长辉认为中国应该放眼全球,积极参与解决一些全球性研究问题,比如气候变化、碳捕捉技术和生物多样性等,并发挥重要的作用,借此成为科研大国。(科学网 张笑/编译)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