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宗军涉嫌抄袭事件调查 |
为人师者不修其身,还是评价机制催人浮躁? |
李宗军也许没有想到,6年前自己的一念之差,竟然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迅速酿成了一场巨大的论文抄袭风波。
李宗军今年43岁,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目前任该校食品科技学院院长。李的学术生涯记录一直十分良好。直到10天前,他收到了一封匿名网友的举报邮件,直指其2005年发表在《微生物学报》中的一篇文章涉嫌抄袭。
匿名举报者同时把邮件发给了《微生物学报》编辑部和本报记者。7月12日,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李宗军还涉嫌一稿两投的行为。
所有的调查均指向了一个时间,2005年。这一年,37岁的李宗军破格晋升为教授。是为人师者不修其身,还是学术评价机制催人浮躁?本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质疑:抄袭或为“破格晋升”?
李宗军涉嫌抄袭的文章《大肠杆菌生长温度、膜脂肪酸组成和压力抗性之间的关系》(以下简称“李文”),2005年6月发表在《微生物学报》第45卷第3期上。
被抄袭的文章来自美国微生物协会旗下的学术期刊《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中的“Role of Membrane Fluidity in Pressure Resistance of Escherichia coli NCTC 8164”(作者B.M.Mackey等,以下简称“A文”),发表在此前的2002年12月。
7月11日上午,《微生物学报》编辑在接到本报记者求证邮件后,迅速回复:此前已经接到举报者的数封邮件,一早上班时又接到举报电话,将上报编委会,尽快作出处理。
记者将李宗军的文章与A文进行对比,发现两篇文章在结构上基本相同,都包括摘要、研究材料与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以及参考文献五部分。
在摘要部分,李文与A文中的观点与数据完全相同;在材料部分,A文中使用的是英国NCTC8164大肠杆菌,李文为购买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ATCC80739号大肠杆菌,A文中用的高压设备为美式设备,李文使用的是中国内蒙古包头五十二研究所生产的设备,但其所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与A文如出一辙;在研究结果部分,李文中的图表只是在温度取值范围以及刻度间隔上与原文稍有不同,而数据表在格式和内容上则与英文文章完全相同;在分析与讨论部分,李文比A文的五个讨论内容少了一项,其余内容则完全相同;在参考文献部分,A文引用了46处文献,李宗军引用的全部15处文献中有14条文献与A文相同。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李宗军的另外两篇文章存在一稿多投的现象。
11日,《微生物学报》发来电子函件,初步认定李文存在抄袭A文事实。
7月12日,《微生物学报》向李宗军发去质询邮件,请他核实抄袭一事。
巧合的是,李宗军涉嫌前述3起学术不端行为集中爆发在2005年。这一年,李宗军破格晋升为教授。
据记者查询,湖南农业大学规定教授申请者需要在学校认定的国家级学术刊物、国家级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的名义发表论文10篇、专著一部,作为破格晋升的条件之一。
李宗军是否因破格晋升而起意抄袭?本报驻湖南记者就此联系李本人以及湖南农业大学进行求证。
还原:寒门学者的2005年
李宗军出身普通农民家庭,1990年,他从湖南农业大学首届食品科技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9年后,他以本科学历考取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博士毕业后,他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4年,当时仍为副教授的李宗军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到湖南。食品科技学院就此在该院网页上刊文称,李宗军“在食品科学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李宗军老师回院工作对于加强该学院的学科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李宗军副教授是食品科技学院第一位完成食品学科博士后研究的人员”。
2005年,李宗军破格晋升为教授,2010年出任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其间获得诸多荣誉,包括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食品科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等等称号。
2005年,李宗军因首次系统评价侗族传统酸肉的安全性,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品发酵剂微生物。其研究成果经湖南省鉴定,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对于李宗军来说,是荣誉满贯的一年,如果没有6年后被发现这三起学术不端的话。
7月13日,记者采访了南京农业大学科技食品学院江汉湖教授,他对指导过的这个博士生依然记忆犹新。“李宗军做博士期间比较用功,论文写的是关于侗族酸肉发酵菌的分离鉴定,做得不错。”
李宗军读博之前就在湖南农大作发酵剂分离的研究,他是国内侗族酸肉方面首位研究者。据江教授说,李宗军的博士论文做得很细,很有特点,论文的一部分还获得了食品加工研究会学术会议的一等奖。
当获悉李宗军涉嫌论文抄袭后,江不无遗憾地说:“按道理讲,这种现象明显是很不应该的。很多问题促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多发,对学科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这样的事情应该得到处理。”
解释:抄袭之实事出有因
7月14日一大早,《微生物学报》收到了李宗军的回应。李自称,涉嫌抄袭一事与湖南农业大学无关,他本人也是受害者,事先并不知情。
李宗军解释说,事情发生于2002年至2004年,当时他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内蒙古草原兴发企业博士后流动站作研究,其间临时聘用了一名助手,其个人简介称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涉嫌抄袭文章正是源自助手提供的一份中文研究报告。之后,助手离职,李宗军与之失去了联系。
2004年博士后出站后,李宗军再读该助手的研究报告,认为其内容有新意,写作也比较规范,整理后投给了《微生物学报》。但始终联系不上这位科研助手,就擅自以单独署名的方式发表了文章。
在回答《微生物学报》质询时,李宗军承认,他本人在此次事件中存在监管不力、擅自发表助手文章的问题,并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向该刊及读者道歉。
但《微生物学报》编辑在与本报记者沟通时认为,抄袭在事实上已经成立,如果是助手所为,则李涉嫌剽窃。
7月15日,长沙。本报驻湖南记者就涉嫌抄袭一事当面向李宗军求证。
“考虑到网络的‘虚拟性’,我对网友的邮件未予理会,而是对事情进行了核实,然后主动向学校学术委员会提交了书面《情况说明》,承认文章确实存有不妥之处,愿意接受学校对此所作出的处理决定。”李宗军说,“我在12日向学校提供书面说明的时候,还没有收到《微生物学报》发来的质询邮件。”
当记者问到科研助手时,李宗军解释说:“助手姓胡,同事都叫他小胡,具体名字不记得了,就记得他说自己是在英国获得的硕士学位。他工作了大概9到10个月,04年离开,走的时候交给我一些中文资料报告。”
李宗军认为自己有失察之责,他还表示小胡所提供的研究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而他在博士后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是受企业委托,开展应用型的横向课题研究。再加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对企业博士后出站没有论文发表数量上的硬性要求,他本人并不存在主动抄袭的动机。
“当时我比较年轻(37岁),没有考虑到后果,认为这项工作是我请助手来做的,应算是团队成果,所以认为自己有资格来这么处理。”李宗军懊悔地说,“还有就是学术刊物都要求提供作者单位的信息,小胡离开以后,我就和他失去了联系,没法征求他的意见,不好给他署名。我承认自己有错,铸成了抄袭之实。”
然而,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未能就小胡的真实身份从相关见证人那里得到进一步证实。19日下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相关领导向记者证实,该所已就此事专门召集会议,并着手调取李宗军在博士后工作站研究期间的档案,将尽快查清事实。
此外,李宗军自称抄袭实是偶然为之,并非出于晋升压力。2005年,其破格提升为教授主要是因为他是本学校第一位食品科学的博士和相关领域的博士后,同时是学校考虑学科发展需要所作出的抉择。而学校职称评定材料的准备一般在4-5月份进行,在他向学校提供教授职称申请材料时,论文成果目录中并没有包含当年6月发表在《微生物学报》中的抄袭论文。
关于另外两篇涉及一稿多投的论文,李宗军称,前者本是投给《肉类研究》杂志的,由于迟迟未得到录用通知,以为不能发表了,于是又投给了另一家期刊社《食品与发酵工业》。另一篇系收到《食品与发酵工业》退稿通知后转投《食品与机械》。
警示:论文被撤销永不再录用
14日下午,湖南农业大学主管科研副校长符少辉在接到本报记者采访要求后,当天即从北京赶回长沙着手处理此事,并支持本报展开独立调查。
15日与17日,该校学术委员会牵头,人事处、纪检监察部门先后两次召开紧急会议,对李宗军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核实,研究对事件的处理方式。校方在17日通报给本报的讨论结果中表示,学校对于任何学术不端行为决不姑息,一经发现,一定严加处理。
相关负责人称:“尽管涉嫌抄袭的论文是李宗军在校外工作期间发生的个人行为,且不是故意为之,但学校应从此事件中汲取深刻教训,加强对学校教职工的学术道德教育,尽量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微生物学报》编辑在截稿前给本报发来《声明》,确认李宗军抄袭B.M.Mackey等人的文章事实确凿,决定撤销其发表在《微生物学报》2005年45卷3期426~430页的研究论文,同时在《微生物学报》的纸质版和网页上发布撤销该论文的声明,今后将不再受理该作者的任何投稿。
《微生物学报》在声明中再次警示:任何人发给本刊的投稿,严禁抄袭和剽窃他人的研究结果。一旦发现,本刊必将追究作者的责任,并给予严厉处罚。
本报截稿时,湖南农大方面正在汇总调查结果,讨论最终处理决定。
《科学时报》 (2011-07-20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