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滔 来源:《财经》杂志 发布时间:2011-6-29 14:10:36
选择字号:
毕业论文:技术难绝抄袭 呼唤改革学术管理制度
 
又到答辩时节,又闻复制粘贴忙,毕业论文审查让许多学子在炎日中变得更加焦虑。
 
6月22日,吉林大学商学院一位工作人员向《财经》记者证实,该商学院有30名研究生被推迟答辩到12月,原因是论文检测系统查出这些学生的论文涉嫌抄袭率高达40%。
 
早在三四月间,中国政法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就已为毕业论文“打假”而忧心忡忡,学生在校园BBS热烈讨论论文检测,多名学生被检测出程度不同的抄袭嫌疑,更有学生称其论文被检测出78%具有抄袭嫌疑。
 
大段落地引用他人作品在中国学子的毕业论文中并非新鲜事。不过,近两年这种“复制粘贴”毕业论文遭遇了狙击。
 
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诸多高校,以及部分学术期刊和科研机构自2008年开始,陆续推行基于计算机程序的文献检测系统来反抄袭。
 
“当要借助技术来杜绝抄袭时,可见抄袭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说。“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研发背景正是中国的学术不端问题严重,其中尤以抄袭剽窃为甚。
 
不过,论文检测系统的应用者对此系统褒贬不一,更多人表达的是对国内论文制度和对抄袭行为缺乏有效处罚的不满。
 
审查捷径与处罚无力
 
文献检测系统操作简单,使用者向系统提交需要检测的文章,与其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比对即可。使用者可以直观地看到比对结果,如重合文字来源的文献信息等。诸多高校正是以此来审查学生毕业论文,从本科生到博士生概莫能外。
 
但是,在检测系统推行一年之后,2009年底,信息灵通的学生就发现,在淘宝网上,论文检测服务比比皆是,其价位亦随毕业时间的临近而提升,从几十元到200元不等,这些服务给学生提供了“先见之明”,卖家还会为客户提供“检测原理说明及修改宝典”,如此,提前进行检测和修改的学生大都逃避了被惩罚的处理。
 
一位自称来自北京某高校的淘宝卖家告诉记者,硕士论文检测费用为每篇150元,且晚上限时折扣价每篇142元。
 
当然,文献检测系统还是受到一些学术期刊编辑的欢迎,这为他们节省了防止抄袭的工作时间。
 
河南新乡医学院主办的《眼科新进展》编辑部的董建军,自2009年11月开始试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先后检测的260篇论文中,只有94篇论文未检测出有复制现象,而被检测出的抄袭嫌疑最大论文达到90%的复制比例。
 
董建军告诉《财经》记者,一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研究论文同样存在抄袭,而该基金支持的研究一般来说是有研究实力的。
 
邱均平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所属的几本期刊检测出涉嫌不端行为的论文,一经发现,一般也只是不予刊发,并不再过多追责。
 
在《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中规定:抄袭、剽窃不超过论文全文10%的,责令修改论文一周后答辩;抄袭、剽窃占论文全文10%-20%的,根据抄袭、剽窃性质,酌情给予责令修改论文一周后或延期一学期答辩的处理;抄袭、剽窃占论文全文20%以上的,根据抄袭、剽窃性质,酌情给予责令修改论文延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答辩的处理。
 
吉林大学也于2010年引进论文检测系统,规定检测标准为:文字复制比例在25%以内可视为合格论文,超过25%才被视为不合格论文。
 
而在实际操作中,只有达到40%的复制比例才会责令学生推迟答辩。
 
据当地媒体《新文化报》报道,该校一位教师对此解释说,复制率在20%-40%的可以修改,而40%以上与其他文章雷同的论文,在短期内是改不好的,因此需要推迟论文答辩时间。
 
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下称《条例》)明确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销。”
 
检测漏洞
 
学术期刊编辑利用文献检测系统来初审稿件,可以快速进行检测,以提高审稿的效率和质量。但使用者很快发现,文献检测系统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编辑部的崔洁说,“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文章的有标注引用,不能与抄袭重复明确区分,因此是否抄袭及其程度还要靠编辑分析判断。
 
另外,如果两篇前后发表的文章同时引用某部著作中的一段话,而该著作未被数据库收录的话,则后发表文章会被错误地标识为抄袭之前发表的文章。
 
各个文献检测系统多遭遇的尴尬还在于,由于图书数字化率低,因此对于抄袭图书的段落无法检测对比。这个盲区只有通过增加数据库中的图书检测数据才有可能完善,而将大量的图书数字化不但是一个浩瀚的工程,且版权问题多有纠葛。
 
也有不少期刊和大学并不青睐文献检测系统,而更看重自我约束。北京一家医学期刊的曾姓编辑告诉记者,其所在期刊实行严格的专家审稿制度,依据学术质量取舍稿件,且编辑时常与作者沟通,强调学术名誉的重要性,加之该期刊编辑部在细节方面做得较细,如统计方面有相关编委把关,英文摘要有专门教授把关。而是否用稿均由编委会来决定,这就避免了人情稿,保证了稿件质量。
 
谈到国内期刊审稿不严格的状况,该编辑感慨:把关不严格或用人情稿的编辑部用文献检测系统是一个悖论,更主要的还是人来解决审稿问题。
 
北京大学对学位论文也没有应用该系统,其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北大研究生院至今还应用2002年的《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抽查制度》,相关内容仅有一句话:需要重点抽查有抄袭和引文不当等学术失范嫌疑的学位论文。
 
该工作人员认为,判断不够准确是其不使用该系统的主因,而专家评审仍是最值得信赖的途径。他表示,对本科学位论文没有必要抽查,因为本科的毕业论文仅是一项科研训练。
 
改革学术管理制度
 
业内对依靠检测系统来杜绝抄袭普遍缺乏信心,而近两年不断曝光影响恶劣的涉嫌抄袭案例,也印证了国内外都难以依赖电脑技术查处学术不端。
 
2009年初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涉及剽窃内容、编造实验数据等,却顺利在国内、国外多家著名医学杂志发表。这些剽窃、造假论文的另一位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根据中国工程院的调查认定也只“负有管理不严的连带责任”。
 
而2010年发生的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涉嫌博士论文抄袭事件,引发学术圈内口沫横飞,但最终在如何认定抄袭、剽窃这一定义上都无定论,更遑论惩处。
 
国内高校的抄袭行为究竟到何种程度,由于各院校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鲜有将文献检测系统的总体统计数据公开者。
 
但从2009年7月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或可见一斑,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超过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
 
虽然中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部均曾发布过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的管理办法和意见,但学术打假人方舟子认为,因为中国缺少制度性的管理打击学术腐败,学术界大部分抄袭剽窃行为都不会受到惩处。
 
美国学术界亦发生过多起学术不端事件,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下属的“研究诚实办公室”,是一家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专门机构,该机构会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违规情节和处置决定。一经认定从事了学术不端行为,造假者在一定年限内将不得参与任何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也不能在美国公众与卫生服务部设立的任何咨询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任职。
 
不但学生毕业,学者职称晋升也与论文发表息息相关,因此论文抄袭泛滥有了更广泛的注脚。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建议,应尽快取消非研究人员评审职称需要论文的规定,同时取消非研究性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生论文答辩及论文发表要求,采取自愿答辩制度。
 
而对于水分更大的学生毕业论文,方舟子认为本科生甚至硕士研究生都没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因为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掌握知识,而不是从事学术研究。同时,即使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仅用一年半载的写毕业论文时间也无法做出原创性的发现。
 
应该是一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取消对本科、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一方面加强学术规范的教育。
 
博士生则不同,他们是作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必须写学位论文,而且应该用严格的学术规范来要求。对老师的要求更要严格,他们没有理由不懂学术规范,其造假的危害也更大,学术地位越高,造假的危害就越大。他们才应该是学术打假的关注对象。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