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考生黄蛉因为川大何崝教授的一纸辞呈,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一时之间,众说纷纭,叹息黄蛉者有之,指责何教授者有之,反思制度者有之。笔者认为,对此不妨以平常心看待。
黄蛉当初以其甲骨文作文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吊足了世人求才若渴的胃口。川大为黄蛉专门设计了一对一的教学,自然是希望他能够将其甲骨文特长充分发挥,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人才。但是,要不要成为这样的人才,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恐怕还是需要黄蛉自己说了算。破格录取并不意味着黄蛉就必须走上他的甲骨文之路。也许经过大学学习之后,黄蛉发现了自己另外的兴趣点,重新设计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这既是他的自主权利,也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离开了甲骨文,黄蛉所受的大学教育并不见得就失去了意义。“伤仲永”的叹息,为时尚早。况且,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更不应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人的价值。
何崝教授同样不应被指责。作为黄蛉的指导老师,他对学生所作的评价和批评正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并无过分之处。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浮夸”的批评也可以理解为何崝教授善意的提醒,希望黄蛉能够志于学,沉心读书。他认为自己不适宜继续担任黄蛉的指导老师,也是基于他对学生和自我的双重认识而所做出的专业判断,体现了他对己对人负责的精神。“心眼小”的指责,且请暂缓作出。
由此事件而反思当前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以及学校教育模式,自然理所应当,但莫要急于得出否定性结论。黄蛉是按照四川大学的“双特生”计划选拔和培养的。“双特生”计划是对传统的统一招考和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目的是为一些奇才、偏才、怪才提供“绿色通道”,其实施效果有待实践检验。虽然从黄蛉本身来看并没有达到所设想的结果,但是基于黄蛉这一个案而否定制度改革的尝试,仍嫌武断。新政策的实施通常都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才能够显现出可能的效果,对于教育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应该以更加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招生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举措,给予其足够的耐心。
舆论的关注曾经给黄蛉以便利和帮助,但是过度的曝光也会给他带来干扰。如果何崝教授所描述的黄蛉的状况属实,或许媒体也应当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更重要是,莫让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影响了黄蛉们,请还他们一颗平常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