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德广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22 9:20:08
选择字号:
杨德广:评北大拒收偏才怪才的四点理由

 
自主招生的目的之一是打破统考中的“唯分数论”,避免把一些高考不达标但确有专特长的偏才、怪才排除在大学的校门之外。
 
高校自主招生早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教育部以及社会舆论为什么主张部分高校可以自主招生,其目的是打破统考中的“唯分数论”,避免把一些高考不达标但确有专特长的偏才、怪才排除在大学的校门之外。显然,高校自主招生是为偏才、怪才网开一面,留出一条通往大学升造之路,这是必要的,也是大多数人认可的。然而,北京大学宣布,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北京大学招办负责人在回答社会质疑时提出了四点理由,为坚持不招偏才、怪才辩解,笔者不敢苟同。
 
第一条理由是:“北大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具备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这是一个很苛刻的条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是有悖于自主招生宗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自主招生是针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学生。教育部在2010年颁布的《普通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办法(试行)》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自主选拔录取作为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的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主要招收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的学生。”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招生一直是以分取人,按考生的高考分数从高到低录取。这样做的优点是公平、简便、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弊端是“唯分数论”,把一些有专特长的有培养前途的考生拒之门外。社会舆论越来越不满意这种扼杀人才的高考制度。于是教育部于9年前批准全国22所高校可按当年招生名额的5%进行自主招生。截至2010年,国内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有80所,其中面向全国招生的有76所。每年可以招收1万多名有专特长但可能未达到统考分数线的考生。作为全国统考的“重要补充”,弥补了统一划分的不足,打破了唯分是举的高考录取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举措。
 
然而,不少高校获得自主招生权后,社会上又出现各种不同的舆论,担心“开后门”、“潜规则”、“腐败”等,导致有些高校顾虑重重、无所适从,不敢招收有专特长的学生,仍然以分取人;另一方面,有些获得招生自主权的高校压根儿就没有招收专特长学生的打算,而是为了提前“掐尖”。北京大学是屈服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还是本来就不打算招收有专特长的学生,二者有其一或两个因素都有。教育部让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是便于这些高校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选拔有专特长的学生,包括一些偏才、怪才。如果每所高校都强调招收全面发展的优秀生,则不需要提前自主招生,必然会导致“掐尖”之战。
 
第二条理由是:“偏才、怪才的标准很难给予准确界定,到底哪些领域算是偏、算是怪?什么程度算是偏、算是怪?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便是不同领域的专家,也很难给出明确的标准。”这一条明确宣布北大不招收偏才、怪才。
 
简而言之,偏才、怪才就是指有专特长的学生,是特长显著、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这类学生在不少中学是客观存在的,校长、老师、家长对这类学生都很了解,并不难发现和选拔。自主招生为这类学生开辟了一条上大学的新通道。这类学生平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自己喜爱的专特长上,并没有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束缚。这些学生要是参加高考,可能因总分不够而淘汰。如果北京大学等自主招生的高校坚持只招收高分优秀学生,这些有专特长的偏才、怪才永远不可能进大学深造,这就失去了自主招生的意义和价值。偏才、怪才并非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他们是从小受到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到了高中阶段,成为特色鲜明的偏才、怪才,不须“预知”,只待求知,只要认真去觅取、考察、考核,便能招收到这类人才。北京大学公开申明不愿招收偏才、怪才,显然是不愿花精力去发现这类人才。但北京大学拥有的5%自主招生名额,应给予有专特长的学生,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优秀生,因为要招收“全面”、“突出”的优秀生完全可以在统考中招到。
 
第三条理由是:“担心社会上出现一大批制造偏才、怪才的培训机构。”这种担心是有根据的,也是可能存在的。当北大以及复旦、交大在自主招生中实行面试时,社会上就出现了许多模拟面试的培训班,但这些高校并没有因此而取消面试,更没有放弃自主招生。真正有专特长的偏才、怪才,绝不是一个培训班在一两年的时间里可以制造出来的,而是从小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亲友、同学及本人的经历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因此不必担心这种培训班有多大功能。
 
北大还提出大学的选拔带有“指挥棒”性质,担心“招收偏才、怪才会误导中学教育”,笔者不敢苟同。目前我国高考“指挥棒”主要是考分,正是这根“指挥棒”导致应试教育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导致有专特长的学生无法进入大学。自主招生(仅占5%)就是招收有专特长学生的“指挥棒”,而不是误导中学教育。如果中学里发现有偏才、怪才的学生,应鼓励他们积极健康地发展,不仅不能限制、扼杀,而且要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中国为什么冒不出拔尖人才,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利于冒尖的土壤和环境,尖子被磨平了。如果高校招生中能网开一面,让有专特长的学生不必通过以分数为本的统考,另辟蹊径上大学,这样的“指挥棒”才有利于他们在中学里无后顾之忧地充分发展自己的专特长,有利于中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第四条理由是:担心“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潜力,偏才、怪才即使能够进入大学,也很难完成正常的学习,更谈不上毕业后实现创新”。偏才、怪才对其他学科、领域不感兴趣,唯独对自己喜爱的东西锲而不舍,在这方面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研究潜力,只是偏执于某一方面,不是全面发展。如有的人对文学、有的人对外国语、有的人对科技、有的人对艺术、有的人对体育有偏好,首先他们有“才”。我们应该相信中学的校长们、老师们向北大等名校推荐的学生是有专特长的“怪才”,绝不是“怪人”。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怪才的问题是可遇不可求。”此话不够全面。常言道:“求才若渴。”要主动去求才。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受家庭、社会、学校环境影响,受家长、老师、同学、亲友、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制约。从人才学的角度看,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大约占青少年的10%左右,特别偏科的学生占3%~5%,中间大多数人有一定的学科倾向性,但变动性、可塑性较大。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将前10%的优秀生都招进重点大学深造了,中间的大部分人也招进各类不同高校,而3%~5%的偏才、怪才因高考总分不够而被排除在大学校门之外。应该看到,在这些偏科学生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平时执著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学习热情,也有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没有跟随应试教育,更没有放弃自己的专特长,是难能可贵的。许多很有潜力、很有发展前途的偏才、怪才,被高考分数线拦在大学校门之外,非常可惜。社会各方强烈呼吁要改革高考制度,不能把考分当作唯一选拔标准,然而现时又不能取消高考。从全局来说,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高考是必要的,但对少数特殊学生来说,应有特殊政策。教育部之所以同意部分重点高校自主招生,并限制在招生总数的5%以内,既立足于大多数又照顾到少数特殊学生,即让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偏才、怪才能够进大学深造。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人公开“回应社会对于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并振振有词地提出上述四点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人们怀疑“北大在利用自主招生的特权‘掐尖’”是有道理的。
 
可喜的是,大多数自主招生的高校的态度是积极的,规定了招收专特长学生的具体条件。如清华大学提出,只要是偏才、怪才,低于一本分数线也可录取;山东大学宣布“在学科方面有特殊潜质的、经山大专家评判,高考成绩可以突破一本线的限制”;华东理工大学表示,自主招生包括招收“某学科成绩特别优秀,表现出特殊才能的考生”;中国政法大学自主招生的报名条件中包括“高中阶段在政治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表现,获得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的高中毕业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招生条件中提到“综合素质表现突出”、“尤其在社会公益事业表现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大学从专业特征出发,规定了特殊学生的条件,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申请条件就包括“中医药世家、名家子弟,且对中医药学科有浓厚兴趣,并在中医药学科方面有独特见解与领悟能力者”;西南大学自主招收免费师范专业学生,申请条件中特别提到“热爱师范教育,并在演讲、书法、普通话等方面具有特长”。
 
对照这些高校,北京大学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自主招生的动机,反思一下“四点理由”是否有“理由”。
 
《科学时报》 (2011-3-22 B4 视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