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宇 叶铁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1-1-6 13:08:03
选择字号: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七成头衔带“长”
官员们成首席了,真正的学者就没有机会
 
多个项目叠加时间超过有效生命时间
 
按照规定,973计划实行的是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在973计划的官方网站上,这样描述项目首席科学家的主要职责:“制定项目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研究队伍,聘任课题负责人、把握学术方向和研究重点,学术交流,推动基础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接受科技部、财政部和项目依托部门的检查,支持领域专家咨询组的工作。”
 
项目首席科学家事无巨细,任务非常繁重,管理部门为此还专门规定当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年龄超过60岁时,要求增设助理。
 
规定还指出,首席科学家应将主要精力投入项目工作。“通行理解,一般需保证70%的时间。”赵庆明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称,科学家一旦被压上领导职务,管理和开会就将占据大量时间,“保证70%的时间可望而不可即”。
 
2010年8月,《人民日报》也曾发表系列文章探讨研究人员科研时间缩水现象。其中的一篇报道称,一位从美国归来,现担任国立研究所课题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的研究人员坦陈:“我粗略算了一下,一年当中,大约1/3的时间用来申请项目,1/3的时间处理各种杂事;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
 
一位担任国内知名高校校领导的院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当年在国外,至少95%以上的精力放在学术上,但回国后,领导信任,给自己压上管理的担子,很多时间用在开会、汇报上,“能有50%的精力做科研就很不错了。”
 
“作为大学的一校之长,如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973项目上,他如何对学校负责?有的专家甚至是省长助理,每天东奔西跑,会都开不完,时间精力又如何保证?”赵庆明教授对此充满疑惑。
 
赵庆明说,有不少973首席科学家同时还是其他大科研项目的主持者,而那些项目也有时间要求,如此一来,就会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多个项目叠加时间超过有效生命时间。”
 
官员们成首席了,真正的学者就没有机会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教授认为:“很多单位在推选重大课题评审专家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主要行政领导,其他人根本上不了单位的推荐名单。”
 
这种看法得到了大量相关评审的佐证。2010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经统计发现,在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九成,不带任何“长”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
 
2010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减少行政化倾向,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议》的提案中,也举了这样的例子:在2009年新增选的院士名单中,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八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管理人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85%以上是现任官员;工程院60岁以下新当选的院士,都是带“长”的人物。
 
这就形成一种模式:高校里能揽下各种奖项的往往不是教师,而是具有行政职务的院校领导。因为高校的科研经费申请、划拨,职称、荣誉、奖项评选等,都是由行政主导,普通教授不容易拿到项目,要是有了一官半职,资金、项目、荣誉可能都来了。
 
然而,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现实是“学而优则仕”,那么,“仕而优则学”也无可厚非。
 
别敦荣认为,这些人优秀可能不假,但要区分开来的是,他们做学者可能是很优秀的,做了行政以后,没什么精力做科研,水平可能会停滞和退化,就可能不再是优秀的了。“我们的官员不是孙悟空、不是阿童木,他们都是凡夫俗子,精力有限,做了行政工作,再去做科研,特别是还要承担国家重大课题,这是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他说,可能有个别人是超人,做了行政后,既能做好行政同时又能做好科研,但这只能是个别的,不是普遍的。“他们在行政岗位上待得越久,学术水平越低。因此,以他们为首席科学家的课题研究能不能产生真正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值得怀疑。”
 
别敦荣认为,研究人员专职做行政后,只能算业余科学家。“国家应该出台去行政化的相关法规,严禁官员们申报课题,专职行政人员不得承担和主持国家课题。官员们成首席了,真正的学者就没有机会。”
 
赵庆明也表示,已有一些相关项目,如《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规定,特聘教授在聘期内一般不得担任高等学校实质性领导职务,包括校级领导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否则教育部将停发其特聘教授奖金。“在各种计划中限制官员比例,应当形成公共呼吁,成为一种评价标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 1 2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生物多样性保护只看物种丰富度,可行吗? 秦岭发现大型真菌新物种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地球多了个临时的迷你月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