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琦敏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0-9-16 14:00:45
选择字号:
《自然》:华人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基因敲除大鼠
 
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大鼠将会代替小鼠,重新成为实验室里的头号“动物明星”。最近,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华人科学家应其龙的最新成果——首次培育出了基因敲除的大鼠。这一突破解开了20多年来“无法用基因敲除的方法来构建大鼠疾病动物模型”的难题,使得这种“与人类更接近”的动物能更好地为人类疾病研究效力。美国同行称这项成果“摘取了大鼠基因组学的圣杯”。
 
就像小熊猫之于大熊猫,小鼠和大鼠也是两个不同种的动物。1981年,英国科学家马丁·伊文思提取出了小鼠的胚胎干细胞,由于小鼠的胚胎干细胞可以让科学家在小鼠体内进行基因操作,如敲除、插入等等,从而使得科学家能够确定特定基因在发育、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为此他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此,小鼠取代大鼠一跃成为生命科学实验室中不可替代的“动物明星”——高血压、癌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等各种疾病,都用小鼠建立起了动物模型,成了科学家最得力的“帮手”之一。不过,小鼠有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它的神经系统、代谢方式等与人类大相径庭,这意味着对小鼠无毒、有效的药物,对人不一定有用,还可能有毒!然而,与小鼠相比,大鼠与人更为接近,是更理想的动物模型。可惜的是,自敲除小鼠基因的方法诞生那天起,生命科学家就思量着为大鼠敲除基因,却在漫漫28年中无所突破——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胚胎干细胞的认识还太浅,小鼠的胚胎干细胞提取和培养方法,无法套用到大鼠、兔、猪、猴的身上。
 
11年前,在上海医科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应其龙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干细胞研究所,开始了干细胞研究。2008年,已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干细胞中心建立起自己实验室的应其龙教授,第一次成功地从大鼠胚胎中提取出胚胎干细胞,这是世界上用第二种动物建立起的真正意义的胚胎干细胞株,并获得了一个与传统迥异的发现:胚胎干细胞的“默认状态”是自我更新,即在没有接收到任何“要我分化”的指令前,它们会一代又一代地保持最初的状态——过去28年,科学家误以为,胚胎干细胞需要生长因子存在才能生长。又经过两年,应其龙实验室成功为大鼠敲除了一个十分著名的基因——P53,它因与乳腺癌等多种癌症发病相关,而声名远扬。
 
“从提出胚胎干细胞新的学说,建立真正意义的大鼠胚胎干细胞株,以及这次在世界上对第二种动物进行基因敲除,这一系列的突破使科学家利用大鼠作为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的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应其龙教授在国内的合作者、第二军医大学钱其军教授告诉记者,这种全新的观点同时也动摇了胚胎干细胞的传统研究根基,将使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入一个新方向——或许在新理论的指引下,兔、狗、猪、猴等大动物将可能更快地走进实验室,为人类研究疾病提供更有效的动物模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