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英云 乔蕤琳 来源:神州学人 发布时间:2010-7-21 10:53:45
选择字号:
杨宝峰院士:回国后不断刷新药理学研究记录

摄影/周滋麟
 

杨宝峰(左一)在美国大学访问。
 
2009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回国十几年来,一次次的突破,让他不断地为药理学研究写下新的历史。
 
他领导的课题组首次发现微小核苷酸和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关系;首次发现心脏M3受体和心律失常的关系;首次发现抗心律失常中药作用较弱的原因是对心律失常发生的最佳靶点作用弱;首次发现中药苦参碱、心律齐片、7溴化乙氧苯四氢巴马汀(EBP)等药物具有调控心律失常作用并阐明机制;首次发现中药效能、药价较西药低的原因……
 
杨宝峰曾说:“一个有良知的科技工作者、一名医生,在事业上,要有所为;在金钱、名利面前,要有所不为。我所拥有的财富已多于我的需求,我应该用人民给予我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回报社会。”
 
他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坚韧是他的品德
 
每天早晨5时30分,是杨宝峰的起床时间,无需闹钟,多年的研究工作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生活规律。这样的作息时间,为他赢得了宝贵的科研时间。用杨宝峰的话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以每天8小时工作制计算,有人统计,杨宝峰每天要比一般人多出近一半的工作时间。通常,他早晨先看1个小时的书,研究学术资料,然后到单位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大约在10时30分许,事务性工作处理完毕,他就一头扎进实验室,经常研究到深夜。节假日对别人是休闲的时机,而对他来说却是难得的科学试验的时间,几乎每个双休日他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
 
杨宝峰说:“浪费时间是最容易的事,又是最难改正的毛病,因为它不像在地板上扔垃圾那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他视时间如生命。在日本筑波研究所时,他常从上午8时一直工作到23时,只要是在做研究,他就会忘记时间,工作到第二天的凌晨是常有的事。直到有一天,管理人员拿着胸卡,找到杨宝峰的导师说:“你的学生杨,一天也没有正常休息过,不要叫他太累了。”
 
这种坚韧的品德在实现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研发及心律失常研究上起到关键作用。当时,全世界对心律失常的研究都陷入了低谷。人们了解到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电活动的紊乱,细胞内钠、钾、钙等离子电流异常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机制仍不清楚。国内外很多看不到前途的研究者,黯然转换研究方向。面对几次转向研究糖尿病或肿瘤等方面的机会,杨宝峰也犹豫过,但他很快稳住了阵脚:“不难怎么会有突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会一事无成!”
 
杨宝峰从理论上破解了提高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差的难题,在临床实践中打开了又一条提高心血管病人生存率的通道,把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杨宝峰大胆假设心律失常是通道靶点的异常,这种异常是由心肌的离子通道完成的。这种假说,当时在国内外并不被大家认可。否定和批判的重压可想而知,但他没有气馁。仍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药物对离子通道的作用和影响上,最终获得了成功。
 
严谨是他的作风
 
记录数据,是实验中最基础的一步。尽管杨宝峰现在已有多名助手,但他仍像当初一样,为一组组数据亲自守候在实验室里。那份严谨和认真,也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在研究离子通道的过程中,他为了攻克新课题,把前人的研究嚼了个遍,反复推敲,终于茅塞顿开:以往研究只集中在单一通道,而忽略了各通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一个强调离子通道平衡的新思路,在他的脑海中若隐若现,轮廓渐明。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2000年,他首次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最佳靶点假说”,认为心肌的钠、钾、钙等离子通道(靶点)变化导致细胞离子电流失衡,引发心律失常,药物应通过作用于最佳靶点,恢复离子电流的平衡,从而调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
 
严谨不仅体现在学术上,生活中的杨宝峰同样令人尊敬,令人敬仰。他生活朴实,不求奢华,每天上下班,如果不需要坐车,他宁可徒步上下班。
 
“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或许是最努力、刻苦的候选人!”在发表院士获奖感言时,杨宝峰这样说。

1 2 下一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研究增强光动力灭菌效果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