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永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4-15 9:26:03
选择字号:
朱永新:建议尝试一下大学转制改革

 
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我曾经两次提出关于大学转制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教育部的积极响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学转制一直没有进入实践。随着时间推移,大学转制的条件已经更加成熟,因此,再次提出这一建议。
 
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穷国如何办大教育?是由国家包办,还是发挥国家和社会两个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办学的局面?很显然,必须充分发挥民间力量,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在高教领域,如何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办学和引入竞争机制、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发展的公平与效率,把部分公立高校转制为非公立的、股份制的或者民办的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刻不容缓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民办学校的数量不断增长,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办学体制多元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民办教育所占比例仍然很小。因此,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不仅可行,而且是迫切的需要。
 
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来看,80%以上的高校是民办学校。而且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公立、国立学校都在探讨通过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学校的经营和管理,以达到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我国公办学校目前引入市场机制方面的改革还显得步伐缓慢、力度不够,80%以上是公办学校,这既占用了大量的教育经费,又不利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我国大学的经费投入与国际上相比差距非常大——据说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相比,差20倍之多。要办世界一流大学,没有充足的投入,就无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无法办好一流大学。单靠政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如此多的投入。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效率总体比较低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在高等学校中普遍存在,没有一批民营教育机构和民营机制的竞争,没有体制外教育的刺激和比较,公立学校很难真正地做强做大。
 
我认为,公立高等学校转制的条件已经具备。大家最担心两个问题。一是涉及社会稳定的问题。而这些年国有企业成功地实行了转制,与大学性质相近的众多的科研院所也成功地进行了改革。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二是关于有没有资金进入的问题。中国民间资本的力量非常强大,仅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的余额就达到人民币217785.4亿元。那些上市公司,尤其是创业板的上市公司,有非常充裕的资金可以进入教育领域。
 
当然,大学改革绝不是一卖了之,应该积极稳妥地对大学进行转制,先试点、后推广,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从单一的公立高校向公立高校、民办高校和公立民办混合的“股份制”高校并存的体制变革,从根本上解决“穷国办大教育”的问题。
 
建议教育部拿出一所部属大学、每个省拿出一所省属大学,进行转制试点改革,优先吸引科技创新型企业、民间资本或者国外著名高校进入。这样,一可以使大学更有活力,二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三会使大学与市场结合更紧密。为稳妥起见,可以先作为非营利型大学。
 
同时,建议选择一所国内排名前5位的大学进行转制试点,允许民间资金进入相应的学科,从学科、学院先转制,最后建成若干民办学院组成的新型民办大学。
 
转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既可以将学校整体出售,也可以将学校的一部分转制,还可以委托给民间机构经营管理。其实国外就有许多不同的模式,如新加坡SMU就是由国家举办的私立大学。这所大学由新加坡政府建设房屋,与美国的一所大学联合办学、组成大学的董事会,按照私立大学的收费标准和管理机制进行运转。
 
在已经具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大学,转制在途径上可采取两种模式:第一是“蛇吞象”模式,即二级学院通过股份制等方式吞并其“母体”(原所属高校);第二是二级学院与“母体”彻底脱离,成为独立的民办高校。
 
为鼓励改革,政府应出台配套政策予以保障和支持,时机成熟时可以立法。政府应对进入高校的企业予以优惠的免税政策,对于非营利型高校可以提供相同额度的配套资金支持,也可以继续保留全部或者部分教育拨款。
 
转制以后节约出来的经费,1/3给国立大学改善办学条件、聘请世界一流的教师,让它们缩小与世界著名大学在经费上的巨大差距,真正地办成世界第一流的大学;另外2/3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经费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用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科学时报》 (2010-4-15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自然》(20241205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潮汕环线高速京灶大桥主桥完成荷载试验 植物入侵影响热带珊瑚岛土壤碳库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