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计红梅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18 9:18:36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厚“海归”薄“本土”同属人才浪费
 
现在海外人才比本土人才吃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人才招聘时,一般都会对“海归”青睐有加,有的甚至将人才等同于“海归”,而对本土人才却是眼高于顶。这些都早已司空见惯。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国物理学会液晶分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时,他却对此表示出极大的担忧:“过度忽视本土培养的人才会造成人才进一步流失。”
 
有数据表明,现在不光放弃高考赴海外读书的高中生明显增多,连办理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也比以往增加了两到三成,更遑论每年从高校流向海外的大批莘莘学子了。究其根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土文凭不吃香,大家当然就不想又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了。
 
“实际上,本土人才也有非常优秀的。” 欧阳钟灿特别提到两个人,一位是刚刚当上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邱勇教授,另一位是被称为“3G之母”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曹淑敏。他们都是中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对本土培养出的人才没有信心,实际上是对中国的高校没有信心。”一位在高校当老师的朋友对笔者说。她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中国还建这么多高校干嘛呢?”
 
回国前是殷勤有加,重金延聘;回国后则层层考核,施以重压。一个从海外回来任职于高校的朋友告诉笔者,一位国内名牌大学的副教授,宁可在国外当清洁工人,也不愿回国过“体面”生活。这是怎样一种绝望呢?
 
现在国内的科研人员整天为了申请经费疲于奔命,能一心一意用于科研的时间少得可怜。“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竞争性经费只有30%,而常规经费支持是70%,中国现在却倒过来了。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位经常往返于国内外的院士这样跟笔者说。他忧虑地感叹:“这是在浪费聪明的头脑、谋杀生命啊!”
 
从实验室的用水、用电到工资,都需要科研人员用课题经费来支出。在这样的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l+2’”的陈景润别说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了,也许他连生存也会非常艰难。有位教授甚至直言不讳:“如果陈景润处在今天的中国,他绝对是要去讨饭的。”
 
实质上,本土人才不吃香和“海归”的一时风光,背后都是对人才的浪费与践踏。那么,为什么这样一种可悲的现实得不到纠正呢?到底是谁纵容了这种局面,又是谁在其中得利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科学时报》 (2010-3-18 A3 技术产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