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北京大学 发布时间:2010-2-23 13:00:09
选择字号:
著名地质学家董申保院士逝世 享年93岁

 
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长春地质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董申保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2月19日18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董申保先生1917年9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1年在西南联大攻读硕士学位,194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转入克莱蒙费朗大学。1951年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副教授。1952年,参加组建东北地质学院工作,1953年任东北地质学院教授。历任东北地质学院地勘系副主任、主任(1952~1959)、院长助理(1959~1966)。1978~1983任长春地质学院院长。198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调回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任教授。1978年,在中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07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
 
董申保先生于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1983年任首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980~1984年任吉林省地质学会理事长,1979~1988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以及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董申保院士是中国变质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七十多年勤奋耕耘,为我国的地质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董先生率先在山东、辽宁、吉林及河北等地开展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学研究和区调工作,提出了变质建造概念和混合岩化成矿理论,对开展我国变质岩区的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80年代初期开始,董申保教授组织和领导了全国22个省区由2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的中国第一代变质地质图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变质地质图(1:400万)及其说明书》(中、英文版)和《中国变质作用及其与地壳演化的关系》等系列成果。系统论述并划分了中国的变质作用类型、变质相、变质相系、变质旋回及变质地质单元等,探讨了中国大陆变质作用与形成演化历史。国际变质带编图分会主席H. J. 兹瓦特(Zwart)教授对中国变质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图优于国际上同类图件的水平。该项成果于1987年获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于1988年组织召开了《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在国际变质地质学杂志(JMG)上出版了论文专辑,从此中国变质地质学研究走向了国际舞台。
 
九十年代初,董先生开始研究以蓝闪石片岩相为特征的低温高压变质作用。在国际上较早地注意到蓝闪石片岩的成因不局限于洋壳俯冲带,也可能出现在与陆壳俯冲有关的板内环境中。他发表于地质学报(1989)和英文版(1990)的文章,被译成俄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董先生领导的课题组对扬子克拉通北缘的蓝片岩和有关榴辉岩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陆壳俯冲型高压变质作用的一个典型实例,发表了专著《The Proterozoic Glaucophane-schist Belt and Some Ecologites of North Yangtze Craton, Central China 》(科学出版社,1996),并获得199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进入新世纪以来,董先生又致力于花岗质岩石的研究。总结了近年来花岗岩研究的主要进展,提出了“花岗岩拓扑学”的理论,强调以地质环境为前提,通过对花岗岩系列中不同岩石类型的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从整体上反演花岗岩自然体系的源区状态及演化过程, 揭示花岗岩形成时的大地构造环境。
 
作为一名教师,董先生非常重视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在原长春地质学院工作32年中,培养了数万学生,其中很多都成为地质勘探、能源资源等行业以及教学、科研和管理等部门的领军人才。尤其在变质地质学领域培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使我国变质地质学研究从无到有,享誉国际。八十年代初,董先生回到北京大学,在古稀之年,仍然工作在教学一线,为研究生授课,并亲自指导了十余名从事变质作用研究的青年学者,使得北京大学“变质作用与造山带演化”研究团队成为了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董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在一些评审会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决策上,敢于坚持原则、直言利弊。董先生的治学态度、创新精神与正直人格是我国科学家的典范,更激励学界后辈们奋发努力,不断攀登。董先生一生辛勤耕耘,得桃李天下;潜心治学,赢硕果累累;淡泊名利,求正直人生。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