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式邦,1911年生于浙江吴兴。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植物保护学家,中国害虫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的开拓者,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二、第三届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会、北京昆虫学会理事,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联合国粮农组织虫害综合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曾长期担任《植物保护学报》、《昆虫学报》、《植物保护》、《昆虫天敌》等学术期刊编委,《生物防治通报》创刊人。
邱式邦从事害虫防治研究工作70余年。他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服务生产,发表学术论文105篇。研究明确了飞蝗、土蝗、松毛虫、玉米螟,及大豆害虫、甘蔗害虫等多种重大农林害虫的为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方法,并制定了简便易行的综合防治技术。20世纪中叶,在国内首创应用“六六六”粉剂与毒饵结合治蝗,研究建立蝗虫“三查”预测预报技术,提出根治蝗虫产卵、孵化滋生地的生态调控技术。研制成功灭蝗饵剂、防治玉米螟颗粒剂等,在全国大面积应用推广,为保障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增效节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他结合多年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理论实践的体会,高屋建瓴地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科学技术思想,指出了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1975年被农业部确立为我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指导方针。1978年他负责筹建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1990年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致力于开展害虫天敌保护和国外优良天敌资源引入利用,积极倡导推动全国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工作。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创办《生物防治通报》(1995年更名《中国生物防治》),并担任期刊主编20余年,办刊风格一如其对待科学研究工作,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学刊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既关注追踪学科前沿动态,又注重探讨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其影响因子多年名列国内同类期刊前茅。邱式邦毕生献身中国植物保护事业,并积极培养提携后学。他曾先后荣获农业部爱国丰产奖、全国劳动模范金质奖章、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国务院表彰嘉奖、法国农业部功勋骑士勋章、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