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翁伯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7-10 0:43:53
选择字号:
翁伯琦:从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中寻求借鉴
 
环境问题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文化伦理的问题。一般认为,“西方有机械主义自然观,中华则有中和有机自然观;西方有人文主义伦理观,中华则有和谐生态伦理观;西方有二元对立进化论,中华则有天道人道融通论。”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角度出发,深刻剖析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危机与弊端。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天人交胜”、“道法自然”、“众生平等”,无论是儒是道或释,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们不难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制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一,弘扬传统美德。它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汇成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成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其二,追求和谐互利。它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流弊;其三,实现科学发展。当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时,中国完全可以实现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先进理念正是人们由工业文明跨入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进而由传统增长步入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
 
人们在探讨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时,更有意识地引导出让人深思的一个新话题。正如潘岳先生在《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一文中所述:“东西方文明在几千年前惊人相似地同时崛起,又在几千年后惊人相似地同时会师,会师在哪里?会师在生态文明的平台上。中华传统文明虽然是在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但具有普遍价值,更能够进行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在新的时代,面对生态危机以及涌现出的诸多问题,如何做到有效转化,则意味深长;怎样做到承中有创,则任重道远。
 
西方工业文明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更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的智慧,更深入地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体会其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对中国而言,以全球9%耕地、6%的淡水资源、4%的森林资源来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压力之沉重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国不断膨胀的人口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自然环境合理承载能力难以持续支撑的。空气、水源、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到破坏,维持生命系统的功能退化,造成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受阻,民族生存空间收缩。一系列严峻的现实向人们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与艰巨性。我们之所以选择走科学发展之路,除了众所周知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实选择外,还有深厚的文化根源,这就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
 
(作者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09-7-10 A4 周末评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