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成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9-6-15 10:22:51
选择字号:
遵义医专副校长身陷职称门 党委学术委结论相悖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门

 
2008年11月18日中午,两份调查报告摆在贵州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高评委”)医学组的专家们面前。
 
两份报告都是对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遵义医专”)副校长申惠鹏在申报正高职称的材料中是否存在“学术腐败”的调查,结论却完全相悖。
 
遵义医专党委的调查报告认为“举报不属实”,而由该校学术委员会出具的报告却认为申惠鹏确有学术造假的行为。
 
在当天下午的职称评审中,申惠鹏未能通过答辩。一个多星期后,遵义医专时任校长邓飞调任遵义医学院副院长。
 
从那之后,遵义医专部分教师不断向媒体举报,称该校党委书记范富华有“包庇、纵容学术腐败”之嫌,邓飞被调离是遭到了“打击报复”,而有关部门至今未能就申惠鹏是否存在“学术造假”行为做出明确结论。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赶赴遵义进行调查。
 
举报信称副校长的职称申报材料造假
 
2008年正高职称评审工作启动后,遵义医专有五六位教师进行了申报。
 
其时,遵义医专由原遵义市卫生学校、遵义市中医学校和遵义市铁路医院合并、升格而为大专仅两年,只有校长邓飞和副校长潘年松两人拥有教授职称,学校教学、科研力量亟待充实。
 
邓飞回忆,作为校长的他为所有的申报材料盖了章,签了名。
 
然而,在省高评委开展评审工作的前夕,学校接到了关于副校长申惠鹏的举报信。举报信称,申惠鹏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任何外语,近10多年来没有在任何一家医院当过临床医生,不具备晋升临床系列的中医内科教授的资格。
 
举报信中更提到,申惠鹏的申报材料中的科研项目和著作都是“利用手中权力抢夺学校其他教师的劳动成果”、“靠销售杂牌教材为条件,换来了杂牌教材的主编”,并一一列举了原项目申请人和作者名字。
 
这封举报信同时发给了贵州省教育厅等多个部门,也出现在“百度贴吧”及其他网络论坛上。
 
2008年11月17日,贵州省教育厅职称改革办公室向遵义医专发来《省教育厅职改办请核实职称申报举报问题的函》,要求学校党委在当天18时前作出书面答复。
 
16时,遵义医专党委召开了紧急会议。因为党龄不够,校长邓飞不是党委委员,但由于事关重大,他被邀请列席了会议。
 
根据学校党委书记范富华事后的报告,党委全体成员认为根据所掌握的情况,举报内容不属实。
 
学校党委认为,申惠鹏申报教授职称所提供的三篇文章都是他自己的作品,其中一篇是与他人合作的,根本不存在夺取别人成果的问题。至于两个立项的项目,也不存在巧取豪夺的问题,合作人至今没有异议,而且两个项目都是由校长邓飞审查鉴定、签字同意申报的。
 
但邓飞认为有问题就要查,提出由校学术委员会研究,对举报内容进行澄清和认定后,再提交党委。
 
由于时间来不及,范富华给省教育厅打电话,请求延缓时间,第二天上午上交书面意见,获得批准。
 
邓飞回忆,当时他提议,由于涉及校级领导,是否请党委或纪检部门派人列席学术委员会?“当时范书记说:‘那是学术委员会的事情,党委不予干预。’”
 
而事实上,当天晚上召开的学术委员会会议,校党委成员却不期而至。
 
校学术委员会认为确实存在学术腐败行为
 
11月17日晚上,遵义医专学术委员会召开专门会议,核实举报信的内容。
 
申惠鹏先做了自我陈述。他认为举报信的内容并不属实,并一一做了辩解。
 
一位委员向记者复述了申惠鹏自我陈述的主要内容。申惠鹏认为,自己每年仅仅在办公室的“义诊”就不少于30万人次;懂三门外语;虽然不会使用计算机,但每本教材都是思考后请别人在电脑上打出来的;申报的科研项目是多年深思熟虑后搞出来的;发表的论文也都是自己进行科研和临床实践的心得体会,系自己的学术成果。
 
申惠鹏陈述完毕后离开会场。邓飞主持学术委员会会议,逐项核实举报内容。
 
当晚在座的多位老师向记者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关于有没有“担任临床医生”的问题,多名委员说,申惠鹏自从1992年调入原遵义市卫生学校之后,就没有在医院搞过临床。医专附属医院院长打电话证实了这一情况。
 
经过举手表决,学术委员会成员认定,申惠鹏近10余年来未在任何一家医院担任过中医内科医生。
 
关于申惠鹏编写的教材是否为自己所著,鉴于申不会用电脑,也无法提供原始的手写稿,学术委员会认为,其提交的教材有可能系其他老师所著。
 
学术委员会还认为,申惠鹏无法提供原始资料证明自己是科研项目原始申请人,也拿不出书面委托书证明合作者授权其代为申报,系盗用了其他老师的劳动成果。
 
其中,向贵州省科技厅上报的“氟中毒项目”,为学校新教师吴慧娟的硕士课题;向省卫生厅上报的“薏苡仁多糖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项目和遵义市科技局的中草药汇编项目,为学校新教师伍明江的课题;省教育厅的“红色旅游项目”,为新教师宋家典的课题。
 
另外,学术委员会认为,由于不能提供原始资料,申惠鹏发表在《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和《贵阳中医学院学报》上的两篇论文以及发表在《新中医》上的一篇论文,应为新教师吴慧娟所写;申惠鹏称其将在《护士进修杂志》上发表《肝癌病人的中医护理》一文,也无法提供原始资料,且还没有发表。
 
邓飞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怎么判断材料的真假?举个例子,编写教材,你有没有文稿?老同志不懂电脑,但是文稿应该在,整体思路、框架,应该都在。所有发表的文章是不是你亲自写的,要看有没有原始的科研记录档案。如果有,可以认定文章是你写的。你查过哪些参考资料?每一篇参考资料上说什么意思?”
 
“作为科研项目的主持人,立项以前应该对科研领域有所了解,应该对研究手段和措施非常了解,应该查阅大量的文献,要不然你形不成申请的标书。如果一问三不知,你怎么当这个项目的主持人?如果别的老师要委托你当项目的主持人,应该由原申请人写出书面的委托书。如果拿不出委托书,我认为是剽窃。”
 
党委成员参加学术委员会提出不同意见
 
事实上,这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开得并不顺利。
 
一位委员回忆说,会议刚开始没多久,学校党委书记范富华以及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人事处处长、办公室主任、外联办主任等来到会场,要求“听听邓校长开的学术委员会”。
 
这让在座的委员们感到很“惊愕”。印象中,只有学术委员会成立的时候,书记出席过一次会议,以表庆贺。
 
范富华向记者解释说,原本她并不想参加学术委员会会议,但党委的其他成员认为,参会有利于统一意见。“因为涉及校级领导,如果确实是腐败,我们不好袒护;但如果证据上出现了矛盾,不好界定的话,我们就要保护同志。如果简单地在群众中公开并不确定的证据,这样的处理对学校和申惠鹏本人都不太恰当。”
 
邓飞也觉得很惊讶,但随后表达了欢迎之意,并表示“请学术委员会各位本着独立的精神和职业道德,实事求是,作出客观评价”。
 
委员们开始逐项讨论举报信的内容后,范富华觉得邓飞有盖棺论定的导向。“我就发言建议大家尊重事实,不作界定。”范富华说。
 
邓飞说:“我还没讲话呢,范书记就在旁边发言,讲了很多。中心思想就是不要举报申副校长,要给他机会,他学术没有造假。他的项目都是别人送给他的。我说别人送给他的,要拿书面材料来。”
 
“我觉得你不该在学术委员会的会议上来暗示。我说你不要多加暗示。”邓飞后来明确表示,党委书记只是列席会议,没有发言权。如果范富华继续发言,他就终止会议。
 
会场的“火药味”渐浓。一位在场的教师回忆说,到了后来,“几乎是邓校长讲一句,范书记就纠正一句”。
 
会议终于开不下去了。邓飞宣布散会,和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年松愤而离场,接着几位委员也相继起身离开。
 
邓飞对记者说:“根据《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高校学术委员会应该是独立讨论有关学术事项。除非党委委员本人是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否则没有特殊情况,党委委员是不能参加学术委员会的。何况在会上公然包庇、袒护学术腐败现象?”
 
但范富华却认为党委并没有干涉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她说,申副校长是党委成员,“他的问题怎么处理、怎么定性,党委不能不管”。
 
范富华说,党委认为申副校长在科研项目的申报上“没有明显的强奸他人意志的行为”,“有些文章本来就是申副校长写的,不会电脑,口述给别人,这有什么不可以?为什么要有意否定呢?”
 
“在这种情况下,是有意扩大问题的性质,还是从正面加以正确引导,争取改善做得不够的地方?邓校长处理得非常不理智,他的态度就是要定调为学术腐败。”范说。
 
申惠鹏的答辩被全票否决
 
会议不欢而散后,11月18日上午,遵义医专党委再次研究、统一意见,向贵州省教育厅作出了书面回复;而邓飞一大早便驱车赶赴贵阳,亲自到省教育厅提交学术委员会的调查意见。
 
当时省高评委的评审工作正在进行,申惠鹏的答辩时间就是当天下午。中午,省高评委医学小组被通知紧急开会,研究如何看待两份截然不同的调查报告。
 
省高评委医学小组的一位专家说,当时专家组的意见是,评审委员会没有资格就材料真伪进行甄别,也没有证据可以支持任何一方。为稳妥起见建议暂缓评审,由省人事厅组成调查组就学术失范的问题进行重新调查,有了确切结论后再进入评审。
 
但是到了下午,申惠鹏还是进入了答辩现场。评审专家们被告知,材料真伪的问题由人事厅负责,先就申惠鹏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价。
 
这位专家向记者解释说,材料是否真实属于能否进入正高职称评审的“门槛”问题,由人事厅负责审查。只要进入到答辩阶段,评审专家们就认为“你通过了审查”,不会再就申报材料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但是当天下午申惠鹏的答辩仍然遭到了医学组九位评委的全票否决。
 
“一般在高评委专家组被全票否决的不多。”这位专家说。
 
他说,申的答辩“很不像样”。刚进入答辩室,就“以领导的方式”和评审委员们一一握手,说“专家们辛苦了,答辩完了我请你们吃饭”。对他的著作进行提问,申几乎是“一问三不知”。对于申每年“义诊”的病例数,专家们也提出了质疑。
 
答辩完专家们进行讨论时,对申的学术水平几乎没人认同。这位专家说,“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是从学术角度进行投票的结果,而不是因为这件事出现了两种意见,我们站在哪一方。我们不是受邓飞的影响,而是对他的材料全部否决。”
 
“这里面没有个人恩怨,申惠鹏不去答辩,没有人认识他。”专家说。
 
两教师证明,申惠鹏曾主动要求当他们申报项目的负责人
 
申惠鹏对自己答辩时的表现评价为“一般”。
 
“看老师从哪方面评分吧!”他说,“邓飞在高评委投票的时候‘冲击会场’,去做专家工作。有的评委是他的老师。”
 
“什么是教授?”他说,“是他有较深的理论基础,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是看他发的文章多?
 
申惠鹏认为,自己属于前者,而邓飞属于后者。
 
他说,自己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后进入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工作,表现突出,33岁就当了院长。
 
自从1992年调到原遵义市卫生学校工作后,他就再没去医院坐诊了。他说,如果我去医院坐诊,患者都不愿走的。
 
但他常年在办公室进行“免费义诊”,“最多一天看20多个病人”。“他们都知道在课间来找我”。
 
记者在申惠鹏的办公室采访的两个小时内,有两名患者前来求诊。遵义五中的王姓女教师说,“申医生很有名。”
 
记者在贵州省卫生厅的网站上查到了申惠鹏的名字,证实其确实拥有《执业医师资格证》。
 
申惠鹏说,尽管正高职称对50岁以上、中医专业的申报者未做外语和电脑的要求,但自己懂三门外语:中学时学了俄语,大学学了英语,工作后为研究中医又自学了日语,不过都是“支离破碎”。会使用电脑,“课件都是自己做的”,只是打字很慢。
 
他表示,自己没有抢夺别人的劳动成果,在科研项目中与其他教师是合作关系。
 
但记者拿到的两份手写的“情况说明”说明了这种“合作”的起源。
 
一份是医专教师伍明江写的:
 
“我……于2007年申报省教育厅‘薏苡仁多糖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课题。当年未获得省教育厅资助。2008年上半年期间申惠鹏校长找我谈话,后来谈论课题问题,申校长问我:‘你的那个“薏苡仁多糖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省教育厅批准没有?’我说:‘没有,资格审查没通过。’(对于这个课题,申校长参加2007年申报省教育厅之前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知道我的这个课题),申校长说:‘你再整理一下,申报卫生厅项目,我来负责。’当时我想领导开口了,能说‘不’吗?我还回问申校长:‘卫生厅项目好像报过了!’申校长说:‘没事!’后来我把材料给了申校长。”
 
另一份是该校教师宋家典写的:
 
“我是遵义医专教师宋家典,在2008年3月曾申报贵州省教育厅教改课题《探索大学德育教育与红色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未果。2008年9月14日,申惠鹏校长主动找我谈话,要求把课题再审校上报,说:‘我来做申请负责人上报,一起合作,这样申报成功的可能性大些。’对于这一提法,我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自己的创意应该由自己负责完成,另一方面,课题要是申报成功,毕竟会有益于医专的评估和课题的实现。最终,我把电子稿交给他,由他负责组织上报,做负责人,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记者分别致电两位教师,二人都证实了内容属实。宋家典说,由于担心影响不好,他已经主动到教育厅要求把立项取消了。
 
另一位被卷入到“职称门”的教师吴慧娟作出的“情况说明”则与学术委员会的鉴定不一致。吴慧娟说,“刊于《贵阳中医学院学报》第5期的文章《张仲景内科急症证治析》系由申惠鹏老师撰写原始手稿,经我修改和完善,完成电子版后联合署名发表的。”“刊于《新中医》2008年第10期的《朱丹溪郁病证治及其代表方探析》一文,与本人无关。”
 
吴慧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慢性氟中毒项目一开始申副校长就是主持人,我是参与者。所有的申报过程都是由他联系的。”
 
申惠鹏还向记者展示了他担任主编和主审的六本教材。其中一本教材的编者之一告诉记者,主编主要是给各编者分配章节任务,并分发资料,最后进行统筹。
 
遵义医专学术委员会的一位委员承认,关于论文和教材是否有篡夺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确实很难找到直接证据,比较难认定”。
 
“我们是培养医生的地方,尤其不能容忍虚假”
 
遵义医专学术委员会的这位委员说,希望省级部门能对此事进行调查,向全校师生公布调查结论。“作为一个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如果有这种情况是比较恶劣的。我们想要知道一个公正的结论,以正视听。”
 
范富华说,事实上,贵州省纪委曾专门派人前往调查了解此事,没有书面结论,“实际上就是不认定为学术腐败”。
 
这显然不能平复教师们的猜疑。申惠鹏被举报后,遵义医专纪委找相关人员一一谈话,签字保证自己不是举报人。教师们被要求不得在网络上发帖、跟帖传播。
 
但出现在网络论坛的举报帖仍会时不时被“顶起”。
 
邓飞说,许多人曾劝他,申惠鹏没有评上正高职称就算了,为什么还要坚持举报呢?他说,“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作一个实事求是的交代。我们是培养医生的地方,尤其不能容忍虚假。”
 
更多阅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