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许欣 何玲娣 来源: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发布时间:2009-4-3 9:45:07
海南大学博导写4点书面意见回应“学术造假”举报
 
王凤阳,年仅38岁的大学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刚被任命为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就被卷入“学术造假”的漩涡。4月2日中午,他把记者迎进自家客厅,以个人身份,很谨慎、很礼貌地面对媒体回应关于“学术造假”的举报。
 
面对媒体回应举报
 
从简历上看,王凤阳有不少学术和社会头衔。他是海南大学教授、博导、农学院动物科学系主任,动物科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他还是海南省首届“515”第二层次人才,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海南省委副主委、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突然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王凤阳对媒体的采访感到很不习惯。在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他没有对举报者进行抨击,没有诉说心中的委屈,不愿多谈自己的个人生活,只是就事论事,针对“学术造假”举报进行阐明。
 
针对举报作出书面澄清
 
此前有举报称,“他的材料中说他已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在中国期刊网上(CNKI)用作者王凤阳做一下跨库搜索,再用王曾经工作和学习过的单位查一下,发现他发表的论文共计23篇,加上国外刊物发表的论文,王发表的论文总数当在30篇以下。”举报者还总结了“王的学术造假手段”:“一是将第5作者的论文说成是第3作者,甚至直接算成自己的成果;二是将影响因子4点几到5点几的论文伪造成6,通过拔高论文档次与水平来拔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三是夸大自己已发表的论文的数量。”
 
王凤阳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整理出了以下书面意见:
 
1、2006年本人发表在Developmental Biology的文章的前三位作者均有角标“1”,标注为“These authors contribute equaly to the work”,故在海南大学研究生处网页的文章中本人在作者中的排名顺序标为“3”。
 
2、Developmental Biology杂志1999年影响因子为6.05,在提交文章给海南大学时,当年的影响因子尚未公布,故引用该影响因子。
 
3、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本人发表文章30篇,国外杂志发表文章3篇,尚不包括未收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文章。
 
4、鉴于以上事实,举报人所称“王在以前的教授职称评定、博导评定、515人才评定、跨世纪人才评定,以及进入民革高层、民革中央、海南省政协,他都是使用同样的伪造与欺骗招数来骗取各种资格与头衔”是毫无事实依据的。
 
记者与之对话:伤害我的不是学术方面的指责
 
在谈话中,王凤阳强调:“事实就是事实,这一信念支撑着我,根据我提供的材料,你们会有基本的判断。在事实面前,不用做什么辩解。”
 
记者:这件事肯定会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吧?
 
王:谢谢你的理解,你们可以看得出的……对我伤害最大的不是学术方面的指责,学术成就是有据可查的;所谓举报中的侮辱性语言如“师德沦丧”让我感到难过,更重要的是,这样会使他人和单位风气受到伤害。我带了5个硕士研究生,他们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知道这事后,都很激动,有的学生都哭了,我安慰他们说,不用委屈,你们相信你们的老师就好了。
 
记者:最近几天能正常开展工作吗?
 
王:可以说正常也可以说不正常,比如,今天上午我本来有事要忙,可为接受媒体采访我只好推掉了手上的工作。这不,又有电视台约下午见,下午时间也要花在这上面了。
 
记者:这件事对您的家人有影响吗?
 
王:怎么会影响不到呢?
 
记者:您有没有上网看相关报道的评论?
 
王:网络如海洋一样,我没有上网去看,但有亲友将消息反馈给我。
 
记者:发生这件的事情,您感到意外吗?
 
王:你可以站在你自己的立场去想想,意外是人之常情。
 
记者:您在回应中提到的发表论文数量都是有根据的吗?
 
王:都是有据可查的,在海南大学网站上就可搜索出来。另外,我要纠正一个数据,农学院教职工有110多人,而不是70多人。至于学院班子配备的意图,是学校考虑的事情。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