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怀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3-31 23:22:52
王怀民: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不能只盯着眼前

 
面对由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各方人士纷纷支招,试图给大学生指出一条阳光大道。有的专家建议,大学教育恢复5年制,第一年搞军训,延缓就业时间;有的专家呼吁,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就业;有的专家建言,把政府和事业单位明年的用人计划提前到今年;还有的专家积极倡导大学生创业……
 
应该说,自高校扩招起,就业难的话题就没有停息过。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学生就业难题更为凸显。就业难从根本上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大于求的矛盾,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变与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绝对减少之间的矛盾,这是眼前的“迷局”;二是“供不适应求”的矛盾,大学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甚至和市场需要脱节,这是深层次矛盾。
 
实际上,就业难不仅表现在大学生的身上,而且在全社会都普遍存在,只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高校稳定、社会和谐和人力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等而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同时,各方人士支招,大多只是针对当前的困境在指点迷津,少有深层次理性思考和前瞻性的良策。其实,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发展的战略问题,需要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既要有破解眼前“迷局”的办法,又要有着眼未来的长远打算。
 
首先,从眼前来看,要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应急良策。大学生就业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除此之外,大学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到学校全局工作的高度,作出全面部署。目前,有的大学充分发挥校友、科研单位、学生家长、教师和在校学生的作用,为毕业生谋职位,对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零就业家庭学生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关系为他们寻找“下家”;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配套支持措施;实施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不仅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而且还从多方面提高他们的实际择业能力。这些措施都对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扭转不利的就业形势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其次,从长远来看,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内涵培养。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表现为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导致的就业满意度低;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经常抱怨招聘到的学生是“毛坯子”或“半成品”,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甚至学生学到的知识非常陈旧,派不上用场。这就需要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借“机”加快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从深层次上改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实质性贡献。
 
第一,要合理培养人才。大学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专业,停招或减招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加大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型专业建设。对高校来说,专业停招或减招因事关教师、实验人员等利害关系而相对困难。但从科学发展的观点看,市场不欢迎的专业不压缩、不退出,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乃至社会都是不利的。要痛下决心,使一些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通过转型获得新生或者“退出市场”。
 
第二,要培养“合理”的人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毕业生很受青睐。以武汉大学为例,学校口译队因人人都具备翻译的最高境界——同声传译而抢手,毕业生纷纷被外交部、商务部、新华社以及知名企业挑走。武汉大学WTO学院在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还未走出校门就成为“熟练工”,具有特别的择业竞争力。武大的经验给学校和学生重要的启示,学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提高自己拓宽就业择业天地,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要加强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内涵上提高自己。同时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自我组织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第三,把就业、创业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生存手段,它改变了劳动力的结构,使层次较高的劳动力数量有所增加。但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同样需要就业。所以,破解就业难题不应该仅仅盯着大学生群体,还应该关注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就应该为学生的就业未雨绸缪,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谋生能力。
 
(作者系武汉大学新闻中心办公室主任)
 
《科学时报》 (2009-4-1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