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的生活史取决于温度(图片来自Wikipedia)
一位昆虫专家说,气候变化可能对疟疾的发病率产生未曾预料到的影响,甚至会在未曾预料的地点减少发病率。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Matthew Thomas说,在易发疟疾的地区,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每日温度的涨落可能威胁着疟原虫生命史的一个关键环节。结果这些地区的病例数量可能下降。
2月14日他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公布的这些发现表明了设法理解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影响的科学家面临的复杂性。
Thomas的发现也表明,相反地,一些更凉爽的地区因为气温上升而可能受到比此前认为的更严重的影响。
已知疟原虫的生命史依赖于温度。当蚊子叮咬人类的时候,疟原虫就会被蚊子从人血中吸出。它们在蚊子体内繁殖和成熟,最终通过蚊子后来的叮咬回到了人类体内。
大多数蚊子能生存2到3周,因此如果疟原虫要传播下去,它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发育。疟原虫在约16摄氏度以下不能以足够快的速度发育,而4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会杀死它们。
但是Thomas说,疟原虫的生活史有一个关键的窗口期,这一时期它确实需要冷的环境。在进入蚊子体内之后的头12个小时,它需要31-32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否则就会死亡。
由于蚊子在夜间叮咬人类,在深夜进食让疟原虫面临温度上升之前无法完成其12小时的潜伏期的危险。
“如果气候变化增加了温度迅速超过极限温度的天的频率,整群蚊子可能无法让疟原虫发育。”Thomas说。
相反,温度上升造成疟疾向山上传播可能被低估了。
在这些边缘地区,对疟疾发病率的预测是根据平均温度的上升做出的,例如从无疟疾的15摄氏度上升到容易让疟原虫生存的17摄氏度。
但是平均温度可能掩盖了一天之内温度大的涨落。一天之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温度可能高于平均温度——而疟原虫的生长可能加速。
Thomas说,由于这些发现,一些关于变暖对疟疾发病率影响的预测可能错了50%到10%。
他的预测得到了新的未发表的数据的支持,这些关于肯尼亚西部高地的疟疾发病率的数据把观察到的0.5摄氏度的小幅度温升与疟疾发病率增加到原来的4到5倍联系起来。
这项研究的作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的Mercedes Pascual在会议上说:“我们[利用当前模型]做出的预测少于观测到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