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2-24 0:23:32
陈安:不能要求科研既“顶天”又“立地”

 
经常听到一种说法:作科研既要“顶天”,又要“立地”。
 
所谓“顶天”,就是科研成果在全世界范围都有影响,外国人纷纷引用咱们的论文、咱们的方法论,等等。
 
笔者听数学家丘成桐先生说,中国数学家有国际影响的有三位,一位是陈省身先生,在微分几何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一位是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领域作出原始性创新贡献,是一个新学科方向的创始人;第三位是冯康,创立了有限元方法,完全独立于外国人做出的成果。这些都已经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国际影响,可谓“顶天”。
 
其他学科里也应该有这样“顶天”的内容,但如果说证明了一个定理就叫“顶天”,那是很可笑的。笔者硕士期间也做了点数学,也证明了几个定理,可连自己都觉得那属于啥都不是,是可以直接进垃圾筐的东西。所以,不是说首创的就是“顶天”的,而是产生巨大国际影响的理论成果才叫“顶天”,创立新的有国际影响学科的则应该站头排。
 
再说“立地”,好像是指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做的东西有实际效用,可以产生效益,能够转化成生产力。
 
袁隆平先生的东西可谓“立地”,没有他老人家,全国人民能否吃饱还是个未知数。这叫真功夫,得多少个奖都不在话下,恐怕没人嫉妒。
 
那么,何为既“顶天”又“立地”呢?
 
那就是理论上世界第一,且产生了实际效果。再拿袁隆平先生来说吧,有些人尽管承认其实践上的巨大贡献,可仍然觉得科学贡献(“顶天”的部分)还是有所欠缺。
 
先不去评论袁隆平先生的成就是不是“顶”了“天”,只能说,还是颇有些人认为没有“顶天”的,也就是说,不是全国公认的“顶天”。
 
上面说的几位数学家的“顶天”,全国数学家应该都不会有异议,是真的“顶天”。那么,这些数学家“立地”了吗?
 
应该说,他们也立了地,但是,或者这“地”不是他们自己立的,或者他们是靠其他的东西立了“地”,不是自己“顶天”的部分。
 
笔者对陈省身先生不了解,但感觉他好像没有做应用数学。
 
冯康先生的有限元是非常非常有用的,现在几乎所有涉及大规模科学计算的东西,都会使用,力学更是如此。但并不是他本人去做了有限元的“立地”工作,而是有更多其他应用学科的人用这一方法去“立地”。
 
而华罗庚先生呢?他的“立地”靠的是优选法和统筹法这一被称为“双法”的东西,这个东西笔者还是很了解的,首先不是多复变函数的范围,其次,不是他本人创立的,而是早就有的方法,只是由他首次在中国广泛应用到生产实际上。换句话说,他“立地”与“顶天”的成果并不一致。
 
这些全国、全世界公认的科学家,其实都无法做到同时“顶天”和“立地”,那么,要求众多水平远远低于以上先生的人既“顶天”又“立地”,究竟有多可笑也就可见了。
 
所以,我们只能要求现有的科研人员或“顶天”或“立地”,这是比较现实的,同时也是很高的要求了。当然,不同学科有自己的“天”和“地”。比如,纯粹理学的东西“天”就高一些,而有些贴近应用的学科则没那么高。比如笔者从事的应急管理,“天”就肯定没法和数学比高低。这样,大家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中或去“顶天”,或去“立地”,是比较可行的。
 
什么?您说笔者做应急管理是不是要奔着“立地”而去?对不起,笔者不去做“立地”的工作,全国做应用的队伍里有太多科研人员了(实际项目很多,钱也多),而笔者就去顶顶“天”试试,尽管我们的“天”也许只有3米4米,但依然需要费很大的功夫才能达到。
 
(作者系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09-2-24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