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带局势又一次经历动荡不安,巴以冲突造成的巨大灾难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正在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信息研究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Raed M. Sharif再次把视野投向那片土地,作为巴勒斯坦人,他就出生于加沙地带的难民营中。他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不断加强,尽管他已经有11年没能回到加沙了。
Raed此前曾作为志愿者为联合国工作过几年,并获得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亲批的“杰出志愿者”的荣誉,他现任联合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全球联盟(UN GAID e-SDDC)青年科学家论坛主席。
《科学时报》记者第一次见到Raed,是在日前于乌克兰首都基辅举行的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第21届世界大会上,作为CODATA的一员,他被视为青年科学家的代表寄予厚望。
他的合作伙伴说,Raed对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具有“超级热情”。
“为这项计划,我就是一天工作20个小时也不会觉得累,”Raed表示,“由于时差,非洲或拉丁美洲一些人在与我讨论项目相关问题时,可能会在凌晨2点发邮件给我,或用网络即时语音沟通工具呼叫我,这仍然让我感到非常高兴。”Raed的博士论文方向及研究领域也与这一议题相关。Raed认为,更公开和免费地提供科学知识和信息,将帮助人们从不同层面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比如在卫生、教育、就业、旅游等方面都是这样,这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
“加沙是个美丽的地方,我17岁之前都在那里生活,但因为种种政治原因,我们看到的是贫穷,是教育和卫生等各种基本资源和服务的缺乏,人们遭受着各种各样问题的困扰,这也使我下定决心去改变这种状况,去让我们的人民生活得更好。我认为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我通过教育努力提高自己,我也希望我的研究课题和关注领域所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够真正去帮助他们。”Raed说。
在申请奖学金去美国学习之前,Raed在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的大学已经获得了3个本科学位——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并在工作期间又获得工商管理硕士(MBA)。作为联合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全球联盟青年科学家论坛主席,Raed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工作的核心成员,并与他们合作开发青年科学家论坛战略计划、推广活动和筹资活动等。
Raed表示,青年科学家论坛的目标,是希望在信息时代让青年科学家去发挥最大价值,提高青年科学家对特殊领域的认识,重视他们的未来职业规划,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能力建设和培训活动,确保他们能持续互动和协作;特别是在科学数据共享中,希望青年科学家能发挥作用;也希望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系起来,包括作计划、申请项目和资金,给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提供更多机会。
Raed非常感谢联盟的共同主席刘闯和Paul Uhlir。Raed很早就有通过网络和信息促进青年科学家发展的想法,也做了一些工作,诸如普及网络知识、成立工作室、培训学生和大众使他们能够更方便获取信息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缺乏资金,他们希望寻找一个更好的联合国项目,正好刘闯很关心青年科学家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这个青年科学家项目建立在UN GAID e-SDDC之下。刘闯的理想也是给青年科学家包括硕士、博士更多的机会,理念就是“做中学”。
很多青年科学家论坛的工作基本上是由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在做。2008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UN GAID e-SDDC国际研讨会上,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杨阿强、赵晋陵、黄大鹏等博士研究生作为青年志愿者因成功地为大会服务,得到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的赞赏和鼓励。
来自中国的李箐也是推动数据共享工作的志愿者一员,她曾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习7年,现在美国雪城大学信息研究学院攻读博士已经是第四年。她也参加了在乌克兰召开的这次CODATA大会,她在乌克兰的工作之一,是联系乌克兰大学的学生会和积极分子,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个网络。
李箐真正介入这项工作是在2008年初,“我觉得自己很受益,前期工作尽管刚起步,但我通过这项工作认识了很多非政府组织(NGO)的工作人员、教授、博士生和硕士生,这对我自己以后建立合作关系、找工作都会很有帮助。”
很多中国学生通常会认为,做好自己的研究就行了,对社会性、公益性的事情不是太关注。“实际这是我们的缺点。”李箐说,“我也说服自己改变这一点,活跃一些。这项工作需要我去联系研究机构、寻找一些实习机会,有时我要冲上去跟教授们交流、逼自己干一些平时不会去干的事情,但自己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志愿者也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按Raed的想法,应该对他们有所奖励,比如给积极分子提供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联系各国科学院、科研机构,找到有工资的两三个月的实习机会,给志愿者提供接触科学家和科技组织的机会,以增加志愿者做这项工作的吸引力。
同时就数据共享,他们在校园里的尝试也取得一定成效。比如他们做开源代码,通过公开共享,一些人给社区服务了,获得尊重,也因此建立合作关系,能够相互帮助、互利互惠。“有些研究需要独自钻研,但也有很多研究,很看重合作伙伴。伙伴越多,说明研究能力更强、更有人格魅力。比起欧美,中国走得稍后一些,但我也看到这种趋势了,大家在往沟通、开放的方向走。”李箐说。
在基辅的CODATA会议上,CODATA主席Krishan Lal博士也表示,青年人更有活力,制度上要积极支持,他们正在作计划,下一步拟增设青年科学家荣誉奖,对青年人更多精神上的鼓励,激发他们更大的责任感,并提供更多研究机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刊登题为《科学与中国现代化》的文章中强调,中国科学技术的来来,从根本上依赖于今天对年轻科学技术人才的吸纳、培养和使用。因此,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的核心是,不拘一格,海纳百川,让广大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让各种创新思维竞相迸发。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Tikunov Vladimir Sergeevich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欧亚科学院非常重视年轻一代的培养和他们的贡献。
有业界人士表示,数据共享工作的推进本身是件艰难的事情,如果青年科学家去推动,不仅要求自身的活动能力强,也需要有比较高的科研工作能力,这样才更能得到大家的认可。青年科学家论坛实际也是对青年科学家培养的一种尝试。
《科学时报》 (2009-2-5 A2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