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法模式:科研交流的先锋与典范 |
对外科技合作系列(之四) |
2008年10月28日,北京中关村东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和法国的政府官员及科学家在这里举行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LIAMA,以下简称中法联合实验室)第四阶段续约协议签字仪式。
与11年前不同的是,在这份协议上签字的中方代表除了中科院之外,还有清华大学等单位;而法方代表除法国国家信息、自动化研究院,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外,还增加了包含法国中央理工大学、荷兰Utrecht大学等在内的欧盟成员国的部分科研机构和大学。
这意味着,尽管这一合作平台名为“中法联合实验室”,但实际上已成为中国和欧盟各国科学家开展科学活动的区域合作舞台。不久前,这一实验室被列入中国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将获得中国政府持续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法国政府也将保持长期稳定的支持。
据实验室现中方主任蒋田仔介绍,实验室过去的合作研究主要是信息领域科学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叉以及前期合作取得成效,如今两国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积极加入这个平台。由此,中法联合实验室的组织形式、内部构架、研究方向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双边合作走向了多边合作,目前正以科学联盟的形式发展,形成了一个5国13家科研单位组成的100余人的科研团队。
本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法联合实验室一个新征程的开始。
具有明显示范效应
蒋田仔说,中法联合实验室是中国内地首个从事基础研究的中外合资实验室,其独特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有三:第一,实验室体现出中法两国政府间致力于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中国国家领导人访法、法国前总理访华,实验室在双方信息领域的交流、合作方面都发挥出重要作用;第二,实验室代表国家级水平的科研合作,能体现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对中法两国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十分重要;第三,实验室以中国为基地,促进了中国科研队伍参与国际间重大合作的热情。
中法联合实验室的国际合作形式在科技界被称为“中法模式”。由于研究机构设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其运行机制方面具有许多独特功能,而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内也发挥了意外的示范效应。
在中法模式启发下,中科院自动化所已先后与其他国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与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了中英成像科学与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与日本国际先进通信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语音翻译方面的基础研究;与英国皇家学会合作研究多移动机器人系统协调与控制;与美国相关机构合作进行心理技能训练反馈仪的研究与应用等。
在国家层面,中法联合实验室被誉为中法两国科研交流的先锋和典范。实验室法方主任郭青溪说,这个实验室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法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是高度国际化的。
中法联合实验室自1997年成立以来,中国与欧洲国家先后有10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实验室的100多个项目的科研活动,逐步成为以信息、生物、自然环境等多学科交叉为研究方向的科研基地,并联系起科技和信息通信领域及工业研究项目的诸多中法合作伙伴。本次协议的签订已使实验室计划进入国际合作的第四阶段,中国科学家不仅以此为平台与法国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还与欧洲其他各国进行多方面的科技合作。
科技融合缘于开放
据中国外交部《中法关系大事记》记载,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上世纪60年代初,法国的这一举动在国际上引起西方国家的连锁反应,西方国家纷纷效法,改变了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立场。1978年,法国又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成立了科技合作混委会,从而使中法科技合作走上了友好、互利、平等的发展轨道。
《中法政府间合作协议》签订后的初期,两国科技交流主要是科学家互访和派遣留学生。为使双方合作见诸成效,1991年,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法先进研究计划》合作协议,并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其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双方在生物医学、生物农业、环境、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地学6个领域的合作。
有了政府的认同和支持,当时的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法国科学院名誉院长Jacques-Louis Lions教授和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颂德,都认为有必要共同创建一个联合实验室,拓展新的合作模式,把双方高新技术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Jacques-Louis Lions教授早前对中国应用数学界有过访问和了解;而作为科技部原副部长,马颂德曾于1980年至1987年先后作为博士研究生和客座研究员在原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所工作多年。其间,他与法方研究人员还一起获得过1985年欧洲计算机图形学年会最优论文奖和最佳技术奖。
经过酝酿和磋商,中科院自动化所和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向中法先进研究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申报了“计算机视觉与医学图像处理”研究项目,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由此诞生。合作项目协议于1997年1月27日签字生效。这在中法关系史上尚属首次。
联合实验室全面推行
有了实质性合作项目之后,1998年9月,法国利奥内尔·若斯潘总理访华期间,中法两国除签署了财政议定书之外,还签署了中法关于信息新技术的行动纲领、两国政府关于知识产权的合作协定、中国科技部与法国国家电力公司合作协议以及14项商务协议,总金额为3.45亿美元,内容涉及水处理、金融、环保等方面。两国还发表了关于成立农业及农业食品合作委员会的声明。
据科技部国际合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取得成功之后,中法两国将这种形式的合作在中国全面推开,先后建设的联合实验室有:法国科研中心里昂催化所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的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法国血液研究所与天津血液所合作的中法血液联合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等6家实验室与法国化学工程实验室等5家实验室共同合作的中法为可持续发展的化学与环境工程联合实验室等多家联合实验室。此外,还有材料科学联合实验室和生命科学联合实验室等。有关人士认为,联合实验室的合作形式极大地提高了中法两国科技合作的档次。
此后,中法两国除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外,中国的多个部门,包括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铁道部、交通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卫生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地震局、国家技术监督局、核工业总公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与法国对口单位共签订了多个科技合作协议。根据这些协议,双方各对口部门皆在中法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总协定框架下自行安排各项活动,成为中法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余年过去,中法合作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在地学领域,双方专家用了3年时间对喜玛拉雅山地壳上地幔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考察与研究,最终弄清了印度板块及欧亚板块碰撞的演变过程,共同撰写了专著,引起世界地质界极大关注;在农业合作中,中法共同研究了猪的品种改良,双方专家根据两国猪种的各自优势,经过长达6年的探索,成功培育出肉质鲜美、瘦肉产量高、繁殖力强、耐粗饲料的新一代品种,为双方农副产品市场提供了新一代猪肉食品。此外,云南省和法国农业国际研究与开发中心在抗旱水稻、多茬水稻、粮食储存、橡胶、咖啡、磷肥生产等方面的合作研究与开发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血肉相连难分离
在中法合作过程中,两位参与此项工作并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Jacques-Louis Lions和Philippe de Reffye(LIAMA法方主任)分别获得中国科技部颁发的国际科技合作奖和中国国家友谊奖;而实验室中方创始人马颂德也获得了法国总统颁发的法兰西国家功勋第四级勋章奖。如今,两位创始人欣慰地看到,随着科技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中法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离。
中国已成为一些法国科学家的家,许多人都知道,法国学者普林特自1997年来中国学习,现在已应聘成为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正式员工。她说:“在中法联合实验室,我主要与法国研究人员一起,从不同路径研究图像识别,2000年前后承担的是一个‘863’项目和一个世界银行项目。现在有一些新课题,当然,还是图像识别领域。”
《科学时报》 (2009-1-6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