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可冀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5-6 2:51:37
陈可冀院士:提倡多元模式 推进中西医结合
 
本期话题:SCI首次收录中医学类期刊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结合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日前被列为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库)》(SCI-E)来源期刊,成为国内第一份被SCI收录的中医学类期刊。创刊于1995年的《中国结合医学杂志》的前身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吴阶平院士任名誉主编,主编为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院士,编委会由国内外地59名著名医药学家组成。

 

陈可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
 
中西医结合得到广泛认同
 
在我国医药学发展史上各种学术流派很多,这些学术流派繁荣了学术,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今天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中医临床医生临床诊疗的思路。这些学派中影响深远的至少有医经学派、经方学派、伤寒学派及温病学派等等。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出现了汇通学派。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号召西医学习中医,进而出现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并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我国一位西医学习中医学者、著名的内科学家鄺安堃教授,用他首创的肾上腺皮质挖空方法,构建了中医“命门火衰”证候的实验动物模型,探讨了其理论机理,掀开了中医理论实验医学的新一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新兴学科。2007年1月11日,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个部委联合发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给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现有会员近6.6万人,共有42个专业委员会,以及31个地方中西医结合学会;“十五”期间,新增专业委员会6个。建国以来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成果证明,中西医结合是适合我国情况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模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一批确切有效的新药研制成功并用于临床,解除了亿万患者的疾病痛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4年进行的一项全国性社会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0%的医务工作者认为要实行中西医结合,71.2%的患者最喜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表明社会公众对中西医结合有了更为广泛的认同。
 
理念决定方法,方法决定结果。为了繁荣中医学术,系统继承和创新中医药学,我们应当尊重历史,提倡采取多元模式的措施,提倡和谐与包容,百花齐放,分别以继承、掌握、推广、创新的成果,达到深化中医药理论,发展中医药学术,并切实做到以提高疗效为主旨的目的。
 
一切都应以病人为中心
 
中西医结合模式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个不可低估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中西医并重方针政策,只有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及促进中西医结合联系起来理解和落实,提高医疗服务的综合实力,才可能体现和发掘出其实实在在的生命力。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西医病证结合或证病结合是最切合临床需求的,因为它既具备中西医的双重诊断,又能体现和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丰富和发展辨证论治的内涵及增加治疗现代疾病的相关领域,而且这种中西医学优势互补,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和发现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现代某些疾病具有的崭新有效的治疗方法,因而是发展中医药极为重要的模式之一。当然,不论采取何种诊疗模式,一切疗法均应以患者的安全有效为核心。
 
西方医学研究中采用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方法、队列研究方法等都值得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根据具体情况采纳应用,临床诊疗指南应努力做到中西医指标、主客观指标、定性定量指标等的结合评价,以期临床评价更符合临床实际、更具有时代性,便于中医药推广和走出国门。
 
中药新药研究和开发可率先从中医古典医方及久经考验的复方入手,可根据各专业人员本身的不同优势技术背景研发中草药的有效部位或单体,或以此组成新的复方,明确作用靶点和作用机理,也可能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所以应允许西医学习中医等各类科学技术人员采用多元模式研发,其方法不必硬性强求一致。传统医药学中关于中药配伍宜忌的应用,积累有十分丰富的经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不仅是指复方中药的药物间及不同剂量间的配伍应用之合理性的研究等,还包括两种以上中成药联用和中西药并用等可能产生的有益或有害作用的比较研究,在这方面已经有许多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研究要与时俱进,一切医疗行为都应以病人为中心。
 
未来发展趋势
 
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灵魂,一门科学的发展,归根结底有赖于创新能力和思维观念的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向未来的21世纪,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多态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系。
 
系统生物学方法和思想将被引入中医药学具体研究。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研究的日益深入,揭示基因及蛋白质间内在关系及其功能模块的新技术新方法将逐渐形成;同时,由于计算机和数学等学科的加入,生物信息学学科的发展,对复杂系统内在的模拟及可控定量等方法将不断被采用,中医药研究将从古代的模糊整体观,向精确的可还原的现代整体观相融合迈进,这种方法在藏象理论和中药复方研究中尤显重要。
 
中医药对机体特别是对多种重大慢性疾病的多靶点作用的研究仍将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内容,这一领域的成果也将为中医治法的科学内涵和反证中医证本质和藏象本质等提出新的见解和内容。以现代药理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中医方药的作用原理,或从中药中寻找有效成分、组分或组合化学研究仍将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以及多学科合作,将为针灸研究带来新的突破。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同样需要开放的姿态。
 
尽管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RCT)不是唯一证实药效的有效途径,但仍将是最具说服力和普遍认可的方法。真正在方法学上严格符合RCT,又基本吻合中医药特色,是今后中医药走向世界最为重要的基础方法。中医药重视整体调节的思维在防治难治性疾病、复杂性疾病及功能性疾病上的优势将会被不断证实,其作用机理也将被不断挖掘。对中药的长期和大剂量的个体化治疗的安全性监控水平将不断提高,合理借鉴化学药品的有效管理模式将使中药安全性和临床监控工作逐渐正规化和法制化。
 
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将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在提高临床疗效的情况下,促进中西医结合临床成果的共享。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已经代表了生物医学发展潮流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研究人员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独特效应机制评价的明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西医结合医学将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提倡多元模式,推进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药学,将有助于提高全民卫生保健水平的贡献度。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