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很多高校的教学评估,动员各个院系的教授做假材料,让学生也参与。”——这是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一句“大无畏”的真话。
朱校长并不是第一个讲出实情的人,但是他可贵就可贵在,作为一个大学校长,他公开讲了真话,讲了教育部的“坏话”。用他自己的话说,冒着风险,“跳车”(“原生态迎评”)了。他呼吁“停掉行政主导的教学评估”。
接下来的事情却变得很是意味深长。朱校长是在4月24日出版的《南方周末》上讲这番话的。4月2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的诸多言辞很容易让人将其与朱校长的真话联想、对比。
谈到一些高校在评估中造假时,朱校长说:“这些青年教师觉得你校长也是道貌岸然的,你们集体作弊,欺骗教育部,欺骗专家组。学生会觉得你们老师也在作弊,还让我们帮着你们作弊,那以后面对这些学生、老师,学校还有什么道德力量去要求年轻人不作弊呢?”而王旭明先生则毫不客气地为学生代言:“高校教学评估使学校的物质面貌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可以说,高校评估当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朱校长讲的是一个常理,如果背离了这个常理,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王先生的前半句讲了一个事实,但这个事实支撑不了教育的价值和大学的精神。如果一所大学在乎了这个“事实”而漠视了这个“常理”,学生一定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而对于评估的认同度,朱校长说:“很多校长,私下说话,包括对我说时,都觉得这样(评估)不行。”而王旭明先生却得意于这样的结论:“从我们已经接受完评估的500所高校他们的实际反应来看,大家对我们教育部组织这次教学评估是充分认可的,并且认为意义重大,成效明显。”
笔者去过被评估的大学,采访过大学的校长,听到过那些老师和学生的抱怨,所以笔者相信,朱校长讲的是真话。当然我也愿意相信,王旭明先生讲的也是真话,遗憾的是这样的“真话”不是“微服私访”的民间声音,而是来自裁判者的权力暗示与自我满足。这就好比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裁判自鸣得意地问一个运动员,你满意我对你的裁判吗?有哪个运动员敢扫这个兴!
讲真话本该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底线,但在一些时候却成了风险很高的道德冒险。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听得进批评的声音,如果连被评估的大学校长的真话都不敢听、不愿听,而是急于反驳,那么,我想教育管理就只剩下了赤裸裸的权力舞蹈,敢于“跳车”、敢于讲真话的人也只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