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保婷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4-22 2:20:7
研究生质量是“管”出来的,还是“导”出来的
中科大常务副校长侯建国:导师的“导”在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作用更为重要
 
随着培养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和创新能力减弱等问题,引起了各界关注。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也煞费苦心,频频出台管理措施,如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研究生创新计划等等,希望能找到提升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不过,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侯建国院士的眼里,这些做法虽然很有意义,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认为:“相比较管理部门的‘管’,导师的‘导’在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作用更为重要。”
 
中国科大的一项专题调查结果表明,91%的研究生认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导师,同时有85%的导师同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负责人”是导师。
 
“换句话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取决于导师。”兼任中国科大研究生院院长的侯建国说,“因此,研究生院的主要任务不是‘刚性管理’,而应是‘柔性服务’。转变研究生院的管理职能、构建服务型研究生院,是当务之急。”
 
据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淑林介绍,过去大部分国内研究生院都是统管一切的,从招生、选课、成绩统计,到论文开题、学位申请等,几乎所有的环节都要填写许多表格,年复一年。一方面,大量的非学术性事务耗费了导师和研究生的很多精力;另一方面,研究生院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干预,也严重干扰了导师对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同时,研究生院集中管理,统揽一切,还带来了沟通不畅、管理滞后的弊病,很难准确把握院系、学科、导师和研究生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中国科大着力探索研究生院的管理创新,按照“培养质量至上、服务导师为本”的理念,改变了过去那种“事无巨细,统揽一切”的管理模式,把涉及到各学科培养具体环节的事务下放到各院系,而把研究生院的管理重点放在营造和谐科研氛围上,凸显服务意识。
 
学校的任务是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宏观管理,主要包括:确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宏观布局和发展方向,制订研究生录取、培养和学位的标准,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相关制度和办法,开展对院系研究生教育管理活动的质量评估;同时创造条件,建立导师电子档案系统、网络教育平台、学位申请系统、英语网络教学课件等信息系统,把导师和研究生从繁琐的表格“海洋”中解放出来。
 
在院系培养的具体环节,研究生院则按照“有所不为”的理念,充分调动各院系的自主创新能动性,如建立各级学位、学术(分)委员会,从学科建设、招生、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订、论文评阅、答辩、学位审核等环节,来参与研究生质量的把关和评价。在学位质量标准上,学校不再搞“一刀切”,只建立质量的“最低值”,鼓励各学科建立更高的质量标准,放权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特点建立分类和特色化的学科学位质量标准。学校还在学院层面成立研究生教育中心,强化二级管理机制,赋予他们在研究生招生宣传、复试面试、导师遴选、业务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实质性权力。
 
与此同时,中国科大还把有限的研究生教育经费重点用来建设共用开放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自2001年起,组建了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高性能科学计算中心等5个研究生公共教学实验中心。这些中心购置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研究条件、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创新团队,承担有众多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这里,导师和研究生可以借助先进的研究手段,相互交流,进行自由探索,为研究生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中国科大研究生院管理职能的转变,大大调动了院系参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了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质量意识目前已成为中国科大导师个人、学科点、院系的自我诉求。
 
发E-mail给: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