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黄明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4-21 2:15:55
北大物理学院副院长马伯强:一位学者自然的教研之路

 

马伯强(左),北大物理学院副院长,理论物理长江特聘教授。
 
马伯强的办公室在北大物理楼二楼走廊的尽头,普通的白色老式木门上贴着个字条:接待学生时间为周三到周五下午4:00~6:00 。
 
“你稍等会儿,我把这些材料先处理完,一会儿学生要用。”马伯强抱歉地对记者笑笑。
 
初春的阳光从窗外直射入对面的墙面,房间里除了一张电脑桌、简易的书柜和单人会客沙发,已没有剩余的空间。若非门口挂着副院长办公室的标志,很难让人把这仅有10平方米的小房间与北大物理学院副院长的办公室联系在一起。
 
留给记者的采访时间很短。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希望听到的是他一系列头衔背后的困难和磨练,而他娓娓道来的却是他身为一位学者很自然的科研、教学之路。
 
“物理学派”的校园活动家
 
马伯强上小学的时候是“文革”后期,那时候对学习不是很重视。中学时学校突然间组织了一次数学摸底测验。“我当时很多东西都不会,所用的公式都是凭感觉临时推导。”分数出来后,他的成绩是96分,第二名只得了60分。随后,每次的数学和物理竞赛他总是第一名。
 
1977年恢复高考,1979年他以商丘地区高考状元的身份第一志愿报考北大当时的前沿学科核物理专业并被录取。
 
“我们那会儿和现在的条件不能比,整个楼道里就一台电视,一打开是一片雪花。但同学们都很勤奋,每天都自习到很晚,也就是在大学期间我开始了对物理学的系统学习。”
 
在一般人眼里,高能物理是高深莫测的,在这一领域作出创新贡献的人可能是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书呆子”,而马伯强却一直是学生活动的热衷者。
 
马伯强解释说,学习是需要投入的,但这并不妨碍参加其他活动。做科学家一定要对世界有好奇心,要探索答案。当时参加活动也是一种理想,想对这个世界认识得更清楚一些,从更高的角度认识世界、认识科学。
 
文理社是当时北大小有名气的社团,马伯强曾是社长。那时的马伯强喜欢读科学、哲学、心理学、中外古典名著等各类书籍,会经常和哲学系的同学讨论哲学。“文科和理科思想的交流比较有价值,这些对我后来认识科学很有帮助,大家经常在北大未名湖畔讨论到深夜一两点。”
 
“当然,这不是为了学术研究,纯粹是思考的需要。也交了很多文科的朋友,吴国盛、李书磊、阎步克也是在那时候认识的。”马伯强回忆道,他当时喜欢读康德和皮亚杰的认识论方面的书。
 
马伯强本科期间是班长,研究生会里曾做过研会的学习部长、副主席、主席。北大研会主席的位置非同小可,有很大可能成为全国学联主席不说,很多任的研会主席都走向了政界。
 
“我呢,没有选择从政,也没走科学哲学这条路。选择用我的科学研究来回答那个时候有些迷惑不清的东西。对这些研究的思考使我选择了一直坚持在科研的战线,我还是更喜欢探索。”
 
打字机上出的第一篇国际论文
 
当人们意识到原子的存在后,用电子当做“子弹”,用正负电子加速去轰击原子,发现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轰击的能量再进一步加大,发现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组成的,强子(一种亚原子粒子)是由夸克组成的,这就是马伯强的研究方向。
 
强子的自旋和轨道结构是当前高能物理学的前沿方向。近年来,一些传统理论在实验中被发现未能正确预言,迫切需要人们对核子结构有新的认识。
 
其中,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一个让人吃惊的实验现象被解释为夸克自旋之和远小于质子自旋,与夸克模型中质子自旋是由夸克自旋之和所提供的图像相冲突,引发了质子自旋“危机”,被称为21世纪的科学难题之一。
 
马伯强发现核子内夸克的横向相对论运动带来Melosh-Wigner转动,在国际上首次用Melosh-Wigner转动效应解释了质子自旋“危机”。他的观点为多位学界著名学者所接受,文章被作为重要文献多次引用。
 
在此基础上,应国际著名学者Brodsky之邀,马伯强和他合作完成了核子海中原子内夸克与反夸克的不对称性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这种不对称性的可能实验证据。这一系列原创性观点的提出,在国际上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导致了一些新研究热点的产生。
 
在研究生三年级时,马伯强在欧洲的《物理快报》(Physics Letters B)上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物理快报》是物理学界最有影响的期刊之一。
 
“第一篇论文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粘粘贴贴的那种。”马伯强笑着说。
 
在科研道路上坚守
 
本科生背地里会亲切地称他为“小马哥”,研究生们说马老师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但对学生很慷慨,和学习有关的书籍不管多贵都给报销……
 
读文献、作研究、发文章;与国内外专家交流,成为洪堡学者、北大教授;获得一系列奖励。从发表第一篇文章到现在的22年来,马伯强就是这样一步步扎实地在科研道路上坚守着,也受到了同行的尊重。
 
回顾这段日子,马伯强很快乐。“不觉得辛苦,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在这过程中又能得到很多收获。担任学院副院长后会稍微辛苦一些,因为责任更大,不仅要从事教学研究,还要指导学生科研和做各种社会工作。”
 
即便在忙碌的日子里,他周三到周五都会留给学生单独的交流时间,每周都会有和学生集体交流的固定时间。
 
“他会给我们讲一些学术之外的道理,告诉我们物理也是一门很现实的学科,不是虚无缥缈的,要站在物理学的领域向外看,关注社会,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他的学生说。
 
马伯强的学生群里有个很“怪异”的现象,学生最初的学术背景很复杂,有医学、计算机甚至是农学。面试和考试时,他更看重学生的个人能力。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毕业必须发论文的硬性指标,导致了学生为毕业相互挂名发论文的不良学术风气。马伯强对物理学院硕士博士的毕业要求中添加了很多活性的指标,不会硬性地要求论文的数量,而是更侧重学生的能力。
 
“只要你足够牛,论文有一定影响力,只发表一篇也没关系。”
 
近年来,北大鼓励本科生作科研,给予了校长基金、 政基金等方面的支持。马伯强认为,指导本科生作科研,需要很谨慎。要保证本科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选择正确的方向,这样才会有价值。“现在我指导的本科生已经有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他们很优秀,我也为他们骄傲。”
 
马伯强的数学物理方法已经成为国家精品课,即便这样,他仍会花时间去备课。数学物理方法课程很繁琐、很复杂,他会用一些实际的例子告诉学生为什么学这门课、怎么学。
 
“他总会很睿智地、恰当地给我们指一个方向。他希望毕业的时候能把我们锻炼成一个独立思考的人,而不仅仅只是把毕业作为结果。”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