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晨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11 2:32:24
无障碍建设: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周文麟专访

方便残疾人士的无障碍停车位。 

2008年9月6日,全世界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北京,这一次是因为第十三届残奥会。举办残奥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举办城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残奥村、比赛场馆等赛事区域内要达到无障碍标准,整个城市环境也必须实现无障碍通行。因此,“无障碍”成了北京这座城市9月份的主题。
 
那么,什么才是无障碍环境?应该如何实现真正的无障碍呢?带着以上问题,《科学时报》记者特地走访了国内进行无障碍设计的元老、被业内尊称为“周公”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设计师周文麟。
 
面向所有人的全方位无障碍
 
“无障碍的概念内涵很大,应该包括城市道路、房屋建筑、城市交通和城市信息等方面的全方位无障碍。无障碍设施不仅方便残疾人,也是老人、儿童等其他有特殊需要的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当被问及该如何对无障碍下定义时,周文麟如是说。
 
周文麟指出,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因素,城市里一直呈现各种群体共存的局面,其中既有身心健康的成年人,又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婴幼儿及体弱的伤病人等。这种人口结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会改变。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各种原因,城市管理者一直忽视了群体中存在行为能力不健全或丧失者这一客观事实,导致无障碍的设计理念及使用效应失控。
 
周文麟说:“以往城市中的道路交通、房屋建设及社区服务,从规划到设计,从施工到验收,其依据的规范和标准基本上是按照健全成年人的尺度和人体活动空间参数而制定的,其中的许多设施也是按照健全成年人的活动模式和可使用性进行考虑的。大量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和环境却不适合行动困难者使用,给老年人、伤残人、孕妇及儿童带来了障碍,有的甚至是不可逾越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看待无障碍环境:从狭义上讲,是方便残疾人,消除残疾人在信息、移动和操作上的障碍,强调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同健全人平等参与的重要性;从广义上讲,是为所有人创造的更为安全、方便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整体环境,它不仅有利于残疾人,而且有利于老年人、儿童、妇女、携带重物者及一切行动不便者。”周文麟说道。
 
平等、参与、共享的无障碍理念
 
周文麟指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公共设施需要适应各种类型人群的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并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注意这一问题,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吸取了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探索并提供便利的物质环境条件,提高这部分人的自立程度,使他们的生活圈子大为扩展。
 
事实上,包括人、自然、社会、建筑和社交网络5个基本要素的人居环境,正逐步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无障碍环境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社会就城市建设提出了“人文复兴”和“人文关怀”的理念,构筑了城市无障碍环境的发展方向,充实了设计“以人为本”的具体措施,使社会各种人士均可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同享受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成果,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周文麟介绍说:“联合国在提倡人权平等、全面参与,特别是保护老年人、残疾人及儿童权益方面,从二战后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宣言、决议及公约。在联合国的组织和促进下,全世界的残疾人事业及无障碍环境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展,无障碍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已成为一个国际化的概念。”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平等、参与、共享已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而人权和平等、尊老与爱幼、扶贫及助残的民主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建设无障碍环境成为了社会的呼声。社会越稳定,经济越发展,老龄化问题和残疾人的福利问题就越突出,其要求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无障碍环境社会设计正是适应这种要求的内容之一。”
 
而我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无障碍研究与改造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残奥会:无障碍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对于有无障碍概念的人来说,奥运会有两个,它们在同一个地点,那就是夏季奥运会和紧随其后的残奥会。奥运场馆不仅要能满足普通比赛使用,还要满足残疾运动员和观众的需要。
 
残奥会对无障碍设施和环境具有特殊要求。北京残奥会竞赛场馆共20个,独立训练场馆6个,全部利用奥运会的比赛和训练场馆。这些场馆都必须满足残奥会的特殊需求。据了解,残奥会各场馆的固定无障碍设施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其中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部分场馆还达到了国际水平。作为各国残奥会代表团居住和开展相关活动的重要场所,残奥村内所有的运动员公寓都配备了达到国际标准的无障碍设施。
 
除了奥运场馆,与残疾人士和运动员可能产生关系的交通、购物环境和旅游景点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无障碍改造。
 
据了解,从2005年起,北京每年建设和改造的无障碍设施均达1000多项。目前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交通枢纽的无障碍综合改造率已达到80%以上。北京市内坡化了130条道路、1180处路口、460家银行、20家邮局,50所高校、24个定点医院、16家残奥会签约酒店等都实施了无障碍改造。新建的地铁线路都引入了无障碍设施,原有的地铁一号线、二号线也实施了无障碍改造。目前,北京的8条轨道交通线共新增42部爬楼车和109部升降平台,123个车站都至少有一个出入口能满足轮椅乘客从地面到站台的出行需求。
 
另外,故宫、天坛等古建筑也通过在门槛、楼梯旁边搭建颜色、样式相仿的固定或移动坡道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而这正是来源于周文麟的建议。他认为,让残疾人也能无障碍地领略到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这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周文麟说:“为了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与健全人一样享受社会物质文明成果,我们正在持续推进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现在,残奥会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
 
无障碍的精髓是人文思想
 
“无障碍设施建设并不算是太难、太大的工程。新建的工程把无障碍设计包括在内并不会增加太大的花费,一些旧建筑在改造的过程中(如几年一次的整修)加上无障碍设施也不算是太难的事情。”周文麟强调:“其实,无障碍设施建设一直处于一个想为之而未为的尴尬境地,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无障碍的精髓是人文思想,而不是单纯的设计和建设。”周文麟说。他认为,在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程量巨大的情况下,应分轻重缓急,在大方向上将无障碍设施在规划汇总过程中全面考虑进去,特别是重点人群、重点区域的无障碍设计,应该在体现人文关怀思想的同时,避免造成工程浪费。
 
“没有切身的体会,很难感受无障碍设施对于残疾人的重要程度。如果不能用无障碍的理念进行思考,那么很多无障碍设计将无法落到实处。”周文麟告诉《科学时报》记者,比如,在无障碍设计中,要求门宽达到80厘米以上,其中64厘米是轮椅的宽度,再加上使用者的双臂,80厘米刚好可以通过。但是,有些设计人员并不了解这80厘米宽度的用途,有时候稍微减少那么一点,残疾人在通过时就会十分不便。
 
“要真正彻底地实现理念上、观念上的无障碍,往往比物化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还要难。”周文麟认为,我们正在打造一个能让残疾人同健全人一样生活的无障碍的城市,致力于使残疾人能够真正无障碍地融入社会。可以说,我们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实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更高标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必须继续下工夫,作更大的努力。
 
《科学时报》 (2008-9-11 工程科技)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